传统农业系统环境胁迫应对措施分析——以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地为例(英文)
孙雪萍1; 闵庆文1; 白艳莹1; Anthony M.FULLER1
2014
关键词传统农业系统 环境胁迫 胁迫应对措施 生态保护 可持续发展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
ISSN号1674-764X
摘要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影响的不断加剧,农业发展也正承受着强大的生态环境压力的胁迫,严重威胁到粮食安全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当今农业依托现代化生产技术虽在短期内可以有效降低甚至避免环境胁迫对农业生产的限制和影响,但是,从长期及系统角度考虑也给农业生态系统带来了许多生态危机。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环境胁迫应对措施必须充分考虑生态保护这一重要前提。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传统农业系统依托其独特的农业系统结构,包括土地利用方式、水利设施、传统作物等,较好实现了农业系统与当地自然条件尤其是胁迫因子之间的匹配。基于灾害系统理论,对比分析了农业文化遗产地农业系统及普通农业系统的环境胁迫应对措施。敖汉旱作农业系统(2012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种植结构以与当地水分条件匹配较好的谷黍等耐旱型作物为主,通过降低承灾体(农作物)的脆弱性,较好地在承灾体一环实现了防灾减灾的目的,实现了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与缺水环境的共存。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2010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依托于独特的水土利用方式和林—寨—田—河垂直分布的景观格局,通过重塑孕灾环境,有效避免了旱灾的发生。此外,农业文化遗产地传统农业系统凭借丰富的田间作物多样性、遗产地品牌效应及农业景观资源等,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系统的经济价值,进而削弱了灾害对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可见,传统农业系统的胁迫因子应对措施充分考虑了系统的自然调节和自发性,既可较好地避免灾害的发生,又保证了系统生态安全,是立足生态保护基础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出处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4页:328-334
收录类别其他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中文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39847]  
专题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历年回溯文献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中国科学院大学
3.圭尔夫大学环境设计与乡村发展学院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孙雪萍,闵庆文,白艳莹,等. 传统农业系统环境胁迫应对措施分析——以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地为例(英文). 2014.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