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三种异养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及进化分析
作者王朝波
学位类别硕士
答辩日期2012-05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导师龚洵
学位专业植物学
中文摘要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地球上几乎所有生物提供能量, 是一切生命活动的能量源泉。在高等植物中,有一部分植物失去了光合作用的能力,进化成为形形色色的异养植物。失去光合作用的类群中,有一部分并未完全丢失光合作用能力,而是可以在需要时重新恢复光合作用,它们就成为一种光合作用退化的中间形态。光合作用功能的丢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绿色植物比异养植物需要制造更多的营养物质,由此推断自养植物也应该拥有一个更为有效的光系统。目前有很多数据已经表明,作用于自养的绿色植物和异养植物的进化压力是不一样的。为了进一步验证这种假设,我们采用 Illumina 第二代测序仪结合常规 PCR 方法新测序了 3种部分异养植物的叶绿体全基因组, (Pyrola decorata)喜冬草(Chimaphila japonica) 、 大花菟丝子 (Cuscuta reflexa) 的测序完成分别达到93%、 98%和100%。分别对三种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基因注释,以自养植物叶绿体编码的 79 个蛋白编码基因和 4 个 rRNA 基因为参照,结合基因库中其他 6 种异养植物和 35种自养植物的基因组数据, 对三种异养植物各自编码的蛋白编码基因做了进化速率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异养植物确实比自养植物积累了较多的同义核苷酸替代率和非同义核苷酸替代率,而非同义核苷酸替代率则更高。同义非同义核苷酸比率在一定程度上和植物的自养程度存在联系。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5-03-23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kib.ac.cn/handle/151853/18726]  
专题昆明植物研究所_昆明植物所硕博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王朝波. 三种异养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及进化分析[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2.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