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主要营养素源及光色对工业养殖豹纹鳃棘鲈 生长、肤色及生理指标的效应研究
作者周邦维
学位类别硕士
答辩日期2014-05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李勇
关键词主要营养素源 环境光色 豹纹鳃棘鲈 生长性能 皮肤色素 生理代谢 工业养殖
学位专业生物工程
中文摘要    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营养丰富,肉味鲜美,同时艳丽的肤色又赋予其很好的观赏价值,故经济价值极高,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工业化养殖豹纹鳃棘鲈的营养饲料和环境光色研究为空白,目前也尚未见到配合饲料中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素与蛋白营养源间互作对养殖鱼类影响效应的研究报道。
    本研究采用三因素试验设计,即主要营养素(蛋白质和脂肪)水平与不同色素蛋白营养源(含色素的蛋白质原料)组配饲粮,探寻其对工业化封闭循环水养殖豹纹鳃棘鲈幼鱼生长、肤色、水环境及生理代谢的效应和机制;同时探究环境光照颜色单因素对幼鱼生长、肤色及生理代谢的效应。旨在为工业化养殖豹纹鳃棘鲈的营养调控、光色设置以及生态专用饲料配制提供理论依据和应用借鉴。 本研究以生态营养学、生理生化等学科理论和方法为指导,进行两大部分试验。试验一,探究饲料蛋白质水平(46%、50%,简写为P46、P50)、脂肪水平(8%、10%,简写为L8、L10)与色素蛋白源(植物性、动物性色素蛋白源,简写为VPP、APP)三因素交互作用的1-8#处理,对封闭循环水养殖豹纹鳃棘鲈幼鱼(64.2±1.1)g的效应;试验二,探究环境光色(红光、蓝光、黑暗和昼夜光对照)单因素的4个处理,对封闭循环水养殖豹纹鳃棘鲈幼鱼的效应。经过94d的动物试验、生理代谢测试、统计分析等,得到以下试验研究结果。 1、各营养处理组间试鱼,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平均存活率为92.71%。46%蛋白、8%脂肪与植物色素蛋白源组合的1#摄食量达1.04 g/d/尾,显著提高18.2%-36.8%(P<0.05)。饲粮46%蛋白、10%脂肪与动物色素蛋白源组合的4#显著提高试鱼增重率17.4%-34.1%,并降低饲料系数11.6%-23.3%(p<0.05)。同时,不同处理对养殖水环境中氨态氮、亚硝态氮和COD没有显著影响(p>0.05)。
2、饲料高蛋白、低脂肪单因素分别显著提高试鱼皮肤胡萝卜素含量15.4%和37.86%(p<0.05),低脂肪还显著提高黑色素含量22.1%(p<0.05),皮肤叶黄素含量相对很少;50%蛋白、8%脂肪与动物色素蛋白源互作显著提高皮肤胡萝卜素含量43.2%-88.3%(p<0.05)。另外,试验新发现,试鱼皮肤胡萝卜素与黑色素含量,在不同营养素源处理下出现增减同步异幅现象,说明调控皮肤颜色,并不是简单地增加胡萝卜素就能减少黑色素含量,而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变化规律。 3、饲料高蛋白、高脂肪单因素显著提高试鱼主要消化吸收相关酶活力。脂肪酶和Na+,K+-ATP酶在50%蛋白或10%脂肪下均具有最大活力,脂肪酶活力显著提高23.5%和51.3%,Na+,K+-ATP酶显著提高40.8%和13.0%(p<0.05);50%蛋白还显著提高碱性磷酸酶活力67.8%(p<0.05)。饲粮10%脂肪与动物色素蛋白源双因素互作显著提高胰蛋白酶活力12.1%-45.4%(p<0.05)。可见,高蛋白、高脂肪与动物色素蛋白源组合有助于改善试鱼胃肠道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4、饲料高蛋白单因素显著提高试鱼肝胰脏GOT和GPT活力(p<0.05),分别提高25.8%和18.1%,高脂肪显著提高GPT活力20.5%(p<0.05);高蛋白与动物色素蛋白源双因素互作提高LDH和GOT活力,前者显著或极显著提高了13.6%-32.1%(p<0.05或p<0.01),后者显著提高25.7%-46.8%(p<0.05);高蛋白、高脂肪与动物色素蛋白源三因素互作下,试鱼代谢酶活力显著增强(p<0.05),LDH活力提高34.4%-48.6%,GOT活力提高21.0%-73.3%,GPT活力提高35.8%-56.2%。高脂肪提高血清SOD活力;高蛋白提高溶菌酶活力,降低MDA含量;低脂肪与动物色素蛋白源互作效果,与高脂肪与植物色素蛋白源类同,都能够降低MDA含量;低蛋白、高脂肪与动物色素蛋白源三因素互作提高SOD活力20.8%-35.3%(p<0.05)。低蛋白、高脂肪及动物色素蛋白源组合提高血清17β-E2和VTG含量,但并不能直接反映出不同营养处理对试鱼性发育的影响,其原因仍需今后深入探究。
5、各光照颜色处理组的试鱼存活率及摄食量差异不显著(p>0.05);昼夜组的试鱼增重率最大,分别显著或极显著高于黑暗组和红光组28.6%和39.2%(p<0.05或p<0.01),蓝光组显著高于红光组31.2%(p<0.05);而各组间饲料系数差异不显著(p>0.05)。昼夜组皮肤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蓝光组和黑暗组45.7%和68.5%(p<0.05),红光组具有提高皮肤胡萝卜素含量的趋势。另外发现,昼夜组和红光组黑色素含量也显著高于蓝光和黑暗组,即环境光色处理对胡萝卜素含量与黑色素增减含量的影响也呈现同步异幅现象。黑暗环境下试鱼雌二醇和卵黄蛋白原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组45.5%-94.2%和34.6%-50.1%(p<0.05或p<0.01),其性发育水平更高,可能不利于后期生长性能的提高,但该结果可为亲鱼性成熟培育提供参考。
6、蓝光组胰蛋白酶活力分别显著高于红光组和昼夜组34.3%和21.8%(p<0.05),这与其提高增重率的结果对应一致。红光和昼夜光照极显著提高试鱼Na+,K+-ATP酶活力,两者均值提高78.1%(P<0.01)。黑暗组的肝胰脏GOT活力显著高于其他组26.8%-75.5%(p<0.05)。昼夜组试鱼免疫指标优于其他组,血清SOD和LZM活力均分别极显著高于其他组20.4%-39.7%和140.4%-161.2%(p<0.01),且MDA含量显著和极显著低于黑暗组与红光组24.7%和44.2%(p<0.05和p<0.01)。
    总之,本试验研究表明:饲粮主要营养素源的变化和互作,影响着试鱼的生长、肤色及生理代谢,动物色素蛋白源优于植物色素蛋白源。初步确定50%蛋白、8%脂肪与动物色素蛋白源组合是兼顾豹纹鳃棘鲈幼鱼生长、肤色和消化吸收的优良组合饲粮;50%蛋白、10%脂肪与动物色素蛋白源组合饲粮,可提高豹纹鳃棘鲈代谢酶活力。而若要提高鱼的非特异性免疫,并兼顾其肤色优美,则应适当调控饲粮蛋白质与脂肪含量。昼夜光照下试鱼的生长、肤色及免疫等指标都表现出显著优势;但也发现,蓝色光照可提高蛋白质消化能力,且有提高试鱼生长的趋势;红色光照提高皮肤胡萝卜素含量;而黑暗环境有利于试鱼性发育。 根据试验结果,本研究获得了使封闭循环水养殖豹纹鳃棘鲈幼鱼生长速率快、肤色鲜艳的营养饲料和环境光色之重要参数,基本确定了适宜于该养殖模式的主要营养素源组合饲粮和环境光色配置的方案,并初步查明其影响效应的生理机制。该研究成果,为工业养殖豹纹鳃棘鲈的营养调控、光照优化以及生态专用饲料配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应用借鉴,填补了其营养饲料和环境光照研究的空白,可显著提高其饲料配制技术水平和效益,促进豹纹鳃棘鲈工业化养殖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4-08-11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8042]  
专题海洋研究所_海洋生物技术研发中心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周邦维. 主要营养素源及光色对工业养殖豹纹鳃棘鲈 生长、肤色及生理指标的效应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4.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