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长江口无脊椎动物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作者徐勇
学位类别硕士
答辩日期2014-05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线薇薇 ; 孙世春
关键词无脊椎动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长江口
学位专业生物工程
中文摘要    根据1998-2012年春季和秋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无脊椎动物资源的调查数据,运用t检验、方差分析、等级聚类(Hierachical Cluster)、非参数的多维标度排序(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NMDS)、无偏对应分析(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DCA)、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或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等群落排序的方法等方法,探讨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999-2012年春季长江口海区共捕获无脊椎动物41种,隶属6纲10目23科,其中甲壳动物种类最多(26种),其次为软体动物(13种)。长江口无脊椎动物群落丰度高度集中在优势种上,主要包括日本枪乌贼(Loligo japonica)、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和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等,优势种对群落丰度贡献超过80%。群落丰度以1999和2001年最高,2004年后呈先下降后恢复上升趋势。无脊椎动物在长江口水域存在2-3个群聚单元,指示种类空间分布差异造成群聚单元的划分。1999-2012年长江口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演替可划分为3个阶段:1999-2001年多样性程度最高,2004-2007年下降至最低水平,2009-2012年多样性显著回升,但尚有多样性指标未恢复到1999-2001年水平。分三个阶段探讨影响无脊椎动物群落的环境因子,发现主要的环境影响因子为底层溶解氧(1999-2001年),底层COD、表层pH、表层总氮、底层总氮(2004-2007年),表层总氮、底层温度、底层盐度、表层pH(2009-2012年)。
    1998-2012年秋季长江口海区共捕获无脊椎动物52种,隶属5纲10目25科。其中,亦属甲壳动物最多(34种),软体动物其次(17种)。三疣梭子蟹、日本枪乌贼、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和鹰爪虾是重要优势种类其对群落丰度贡献超过70%。群落丰度以1998年最高,2004年下降至最低值。与春季类似,秋季无脊椎动物在长江口水域亦存在2-3个群聚单元,不同群聚单元的代表种类不同。1998-2012年长江口海区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可划分为3个阶段:1998-2002年多样性程度最高,2003-2007年下降至最低水平,2009-2012年多样性显著回升,但Shannon-Wiener指数(H'n)仍显著低于1998-2002年。分三个阶段探讨影响无脊椎动物群落的环境因子,发现主要的环境影响因子为底层悬浮物、底层溶解氧、表层COD、表层总氮和底层总磷(1998-2002年),底层pH(2003-2007年),表层悬浮物(2009-2012年)。
    对比春季和秋季无脊椎动物群落特征及环境影响因素发现:(1)秋季种类数量略高于春季;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是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主要的无脊椎动物资源种类。(2) 春季与秋季优势种种类较为一致,主要优势种类均包括日本枪乌贼、三疣梭子蟹、鹰爪虾等,这些优势种类对群落丰度的贡献较高,年际变化趋势也较为一致,2004年为丰度最低。(3) 春季和秋季无脊椎动物在长江口水域均存在2-3个群聚类型。(4) 春季和秋季长江口无脊椎动物多样性演替均可划分为3个阶段,并存在时间上的一致性。(5) 不同阶段和不同季节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有较大差别,说明长江口水域环境变动剧烈。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4-08-11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8040]  
专题海洋研究所_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海洋研究所_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徐勇. 长江口无脊椎动物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4.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