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纳米银对紫贻贝的毒理效应研究
作者由丽萍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14-05-21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吴惠丰 ; 赵建民
关键词紫贻贝 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 纳米银 Silver nanoparticles 毒理效应 Toxicological effect 生物标记物 Biomarker
其他题名Studies on the toxicological effects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on 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
学位专业环境科学
中文摘要纳米科技是当今社会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纳米材料具有多种不同于常规宏观材料的特殊性质,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医疗及环境治理等领域中,然而纳米材料无论是在生产还是产品应用的过程中都可以进入环境,最终会汇聚到水环境中,并可能对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
本研究选择纳米产品中应用最广泛的纳米银(AgNPs)为研究对象,以近岸海域广泛分布的海洋环境监测生物紫贻贝为受试生物,利用荧光定量PCR、酶活性测定、组织切片以及流式细胞术等手段,探讨AgNPs对紫贻贝的毒理效应机制,从而为纳米科技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以及海洋环境生物监测的执行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
利用RACE技术从紫贻贝cDNA文库中的EST序列中克隆获得四种热休克蛋白基因(HSPA12ATCTPsHSP22sHSP24.1),其cDNA全长分别为2039、950、962和989 bp,编码区分别编码491、171、181和247个氨基酸。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了四种HSPs的组织表达情况,发现HSPA12ATCTPsHSPs22sHSPs24.1分别在性腺、肌肉、肌肉和性腺中表达量最高,且四种HSPs基因在肝胰腺和鳃组织中均为组成性表达。
在AgNPs暴露实验中,分别从抗氧化酶活性、细胞凋亡、组织病理、免疫毒性及基因表达等方面,研究了30~50和~10 nm AgNPs在50和500 μg/L浓度条件下,对紫贻贝的综合毒理效应。结果表明:
(1)肝胰腺和鳃组织对Ag都有较强的富集作用,且Ag在肝胰腺中的富集量高于鳃组织,高浓度暴露组的Ag组织富集量高于低浓度组的。
(2)由四种HSPsHSPA12ATCTPsHSP22sHSP24.1)及六种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8caspase2caspase3/7-1p63Bcl-2Ras)的表达变化情况可知,这些基因在AgNPs暴露96 h后,主要发挥抗凋亡作用,暴露30 d后,主要表现为促凋亡作用。且从中可推断出HSPs的两种可能的抗凋亡途径,即抑制凋亡诱导因子和结合Bcl-2抗凋亡家族的基因。
(3)由两种金属硫蛋白(MT10-IIIMT20-IV)的表达变化情况可知,重金属Ag的解毒过程主要发生在肝胰腺组织中。
(4)在AgNPs暴露过程中,鳃组织的氧化应激较肝胰腺强烈,且由抗氧化系统的反应可推测出SOD、CAT和GSH及sHSPs和GSH可能分别共同参与了紫贻贝肝胰腺抗氧化过程。
(5)暴露30 d后的肝胰腺组织病理现象较96 h严重,暴露96 h和30 d后的鳃组织都出现了相似程度的组织病理现象,且结合组织微结构的病理变化及细胞中荧光标记的DNA片段的出现,可推断AgNPs暴露使紫贻贝组织中出现了细胞早期凋亡现象。
(6)在AgNPs暴露过程中,血细胞免疫系统中未出现严重的毒性效应,但诱导产生了免疫应答反应。
学科主题环境科学
公开日期2014-07-11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yic.ac.cn/handle/133337/7071]  
专题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知识产出_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由丽萍. 纳米银对紫贻贝的毒理效应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4.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