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兰州理工大学  > 兰州理工大学
题名轨道车辆用301L不锈钢腐蚀与疲劳性能及组织结构的作用机制
作者魏孔振
答辩日期2019
导师喇培清
关键词301L奥氏体不锈钢 点蚀 晶间腐蚀 疲劳性能
学位名称硕士
英文摘要随着国内外轨道车辆的不断发展,轻量化已成为轨道车辆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轨道车体主材的301L不锈钢是一种亚稳态奥氏体不锈钢,在室温下通过塑性变形能够产生应变诱导马氏体相变,能在提高强度和硬度的同时保持一定的塑性。但是,鉴于轨道车辆工作环境较为复杂,并且车体与轨道之间不断的往复磨损,因而对材料有较高的要求。腐蚀和疲劳作为轨道车辆最为严重的两种失效方式,一直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了不同强度等级301L奥氏体不锈钢中夹杂物种类、数量以及轧制过程中产生的马氏体相变对301L奥氏体不锈钢点蚀和晶间腐蚀的影响规律。设定不同的敏化温度,通过晶间腐蚀实验找出301L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最为敏感的温度点,保证在其加工或者热处理过程中尽量避免这一温度。同时对用作轨道车辆底架主横梁材料的301L奥氏体不锈钢DLT等级板进行了疲劳性能研究,通过断口分析确定其失效形式,为我国不锈钢轨道车辆的发展提供了实验依据和理论支撑。(1)金相法表明五种强度等级的301L奥氏体不锈钢中夹杂物种类均为球状氧化物;评级结果显示除了MT等级板为1.0级外,其他等级的板材均为0.5级;随着轧制压下率的增大,301L奥氏体不锈钢中夹杂物发生了破碎。此外,FMP30磁饱和仪测得冷轧过程中会有部分奥氏体相转变为马氏体相,并且压下率越大,马氏体含量越多。(2)6%FeCl3溶液浸泡实验表明五种强度等级的301L奥氏体不锈钢在浸泡72 h后均出现了点蚀现象,且失重法计算的LT等级板点蚀速率最大,M T等级板点蚀速率最小。动电位极化曲线研究表明LT等级板的自腐蚀电流密度和维钝电流密度最大,MT等级板的自腐蚀电流密度和维钝电流密度最小,且自腐蚀电位最大,说明LT等级板耐点蚀性能较差,MT等级板耐点蚀性能较好。(3)10%草酸溶液浸蚀实验表明敏化处理后的301L奥氏体不锈钢均出现晶间腐蚀现象。随着敏化温度的升高,301L奥氏体不锈钢的晶间腐蚀程度先加剧后减弱。当敏化温度为650℃时,晶界上出现了连续、较深且包围整个晶粒的腐蚀沟,晶间腐蚀程度最高,说明650℃为301L奥氏体不锈钢的“鼻尖温度”,对其进行热处理时应尽量避免或减短停留在此温度的时间。此外,301L奥氏体不锈钢的晶间腐蚀敏感性随晶粒尺寸的变小而加剧。(4)65%硝酸煮沸实验表明五种强度等级的301L奥氏体不锈钢在煮沸48 h后沿晶界均发生了晶间腐蚀现象,且晶粒上有蚀坑出现。统计腐蚀后晶界的宽度,发现ST等级板腐蚀沟槽最宽,为5.74μm,且失重法计算的晶间腐蚀速率最大,表明ST等级板腐蚀最为严重,耐晶间腐蚀性能最差;DLT等级板腐蚀沟槽最窄,为3.82μm;MT等级板为4.26μm,但其晶粒表面腐蚀较轻,且晶间腐蚀速率最小,表明MT等级板耐晶间腐蚀性能最好。(5)单点疲劳实验估算301L奥氏体不锈钢DLT等级板的疲劳极限为395MPa。最小二乘法对DLT等级板的S-N曲线拟合得到存活率为50%的S-N曲线幂函数方程为:N45.045=3.085×10123。疲劳断口分析可以明显观察到疲劳源区、疲劳裂纹扩展区以及瞬时断裂区,最终的断裂方式为塑性断裂,为我国不锈钢轨道车辆生产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语种中文
页码81
URL标识查看原文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lut.edu.cn/handle/2XXMBERH/94980]  
专题兰州理工大学
作者单位兰州理工大学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魏孔振. 轨道车辆用301L不锈钢腐蚀与疲劳性能及组织结构的作用机制[D]. 2019.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