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兰州理工大学  > 兰州理工大学
题名英汉学术语篇言据性对比研究
作者纪永娟
答辩日期2014
导师水无砥
关键词言据性 据素 顺应性 学术语篇
学位名称硕士
英文摘要言据性是说话人或作者表达话语信息来源和说话者态度的语言范畴。近些年,言据性备受语言学家关注,并且取得了相当的成果。然而,大多数研究少有涉及言据性对比,尤其是英汉语篇的言据性对比。同时,学术语篇言据性的对比研究尤为鲜见。因此,英汉学术语篇对比研究势在必行。本文旨在考察据素在不同语言、不同领域学术语篇中的使用情况。文章采用纵向随机抽样法,选取理论文科、应用文科、应用理科、理论理科四个领域的国内外核心期刊中的学术语篇各10篇(共80篇)作为语料。在以胡壮麟的据素分类模式、约翰·斯韦尔斯的学术社区概念和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构成的理论框架下,考察了言据性在学术语篇中的频率分布,并运用Log-Likelihood Calculator检测了不同语言、不同领域学术语篇中言据性使用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探讨了这些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就学术语篇整体而言,据素的使用显而易见。同时,六类据素在学术语篇中的具体分布不同。总体而言,传闻、归纳、演绎据素的使用频率均远高于信念、信度和预期据素,说明了在尊重学术语篇客观性的同时,作者充分认识到了该语篇的社会性和交际性。同时,在交流中,为了推销自己的学术观点和立场,顺应自身和读者交际需求,学者积极调整语言表述方式。其次,在英汉学术语篇据素对比研究中发现,英文语篇中据素出现的总频次高于其在汉语语篇中的使用频次。除此之外,六类据素中,除预期和可靠性据素的使用频率无显著差异外,演绎、信念据素频率明显高于汉语,而传闻、归纳据素频率却低于其在英语中的频率。这很有可能源于英汉语言中蕴含的不同思维方式和学术文化。就思维方式而言,西方人多为逻辑和线性思维方式,而东方人却总是呈现发散式螺旋上升思维方式。汉语言学者较之国外学者在观点陈述和表达时更为谨慎、保守。因此两者比较而言,外国学者比中国学者更热衷于与读者互动、积极推销其学术立场。就学术文化而言,外国学术文化注重互动和协商,其学者倾向于大胆假设,试图通过对话协商说服读者;中国学者则倾向于强调集体和权威,保守谨慎,试图通过客观、可靠的间接方式推销立场。最后,据素在不同领域的学术语篇中使用频率各不相同。本文就文科领域和理科领域,理论领域和应用领域的据素分别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文科领域据素使用频率低于理科领域,除此之外,具体的据素使用也存在明显差异。文科语篇中归纳,演绎,预期和信念据素使用频率远高于理科语篇。在理论领域和应用领域语篇对比中发现,理论领域语篇的据素总频率和单个据素使用频率都高于应用领域语篇。本研究采用语用视角对学术语篇中的言据性开展了较为综合的研究,探讨了英汉学术语篇据素使用的特点,为学术语篇写作提供了指引,并有助于读者开展有效的学术交流。
语种中文
页码62
URL标识查看原文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lut.edu.cn/handle/2XXMBERH/90979]  
专题兰州理工大学
作者单位兰州理工大学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纪永娟. 英汉学术语篇言据性对比研究[D]. 2014.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