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当中国内丹遭遇西方身体——赵避尘著作里的中西汇通
作者郑术
答辩日期2012-06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孙小淳
关键词内丹 西方人体观 汇通 赵避尘 认识论
学位名称理学博士
其他题名When Chinese inner alchemy confronted Western body ——Sino-West exchange in Zhao Bichen's books
学位专业科学史
英文摘要内丹家赵避尘(1860-1942),在其著作《卫生生理学明指》和《性命法诀明指》(均于1933年出版)中,第一次大量引入西方人体知识汇通内丹人体观。内丹人体观较为特殊,是中国传统人体观的有机组成部分,研究内丹与西方人体观的交流,有利于更全面深入理解中西方人体观的对话。本文以赵避尘的著作为案例,研究内丹家如何用西方人体知识汇通内丹人体观。本文的研究是在考察赵避尘师承、著作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展开。本文考察的一个问题是:赵避尘选取了哪些时段的哪些西方人体知识与内丹汇通,为什么要这样选取?根据医学名词在不同时代的翻译差别,并将赵氏著作文句与西方入华译著原文相比对,发现赵氏在20世纪早期出版的著作,既用到当时时兴的西医知识,又广涉19世纪中晚期、甲午战争前传教士译著中的西方人体知识;他尤其大量参考并摘录了合信的《全体新论》。这种现象,可经由考察传教士身份特点、译著特点和内丹神识论特点得到解释。例如,传教士在译著中先用包括“元神”在内的中国本土词汇来汇通基督教之“灵魂”,则视“元神”为理论基石的内丹家自然容易被汇通元神的译著吸引。而20世纪后新出的西方人体学著作一般不复出现灵魂和元神部分。此外,考察合信《全体新论》等著作的影响力,发现影响深远,直到20世纪30年代仍被中西汇通医家宣扬,这些也是赵氏青睐合信著作的原因。本文还考察:赵避尘如何用西方心、脑知识和血管、神经知识,来改造传统内丹神识论和经络气穴论?他用西方脑知识中的功能分区论,汇通内丹神识论中识神和元神的性质,将内丹史上“脑主元神,心主识神”模式,改为了脑既主元神、也与识神密切相关。他用实体性的血管、神经等管道汇通内丹经络关窍炁穴,将传统内丹“机发则成窍”的关窍经络,改为实体的“生命之管窍”。他接受了西方心血运动论。他认为经络包括了某些血管,血管中行血,管外行气。偶尔也说有的血管既行气,又行血。他认为脑炁筋(神经)也属于经络范围,元神通过脑炁筋滋养调控全身。从神经方面的这种汇通,解决了主体精神和经络如何互相感应这一内丹特殊问题。再考察:赵避尘的汇通,与传教士、医家之中西汇通有何关系?在元神和灵魂的汇通上,赵避尘与一些传教士都误认为元神即灵魂,是因为他们都未了解对方知识的内涵,只从字面意义汇通。在汇通医家中,王宏翰也不加辨别吸收了传教士对灵魂和元神的汇通。张锡纯可称传统内丹神识论的继承者,而赵避尘将神都归于脑的做法说明他是内丹的改革家。在血管与经络的关系方面,赵避尘有可能参考了汇通医家唐宗海之说。但他们最大差异,在于对血脉外的气(炁)所行通道的认识不同。赵避尘将神经(脑炁筋)作为行先天炁的通道。而唐宗海认为脉管外三焦油膜就是“卫行脉外”的通道。明确地将经络的一部分解释为神经,认为神经中有元神以“炁”的形式流动,是赵避尘的经络论区别于很多汇通医家的一大特点,体现了内丹理论的特点。当然,赵氏关于脉动是气动的观点,可能来自王清任及将王氏与西医相汇通的医家。最后,本文发现一些经赵避尘汇通后的人体知识,与传统内丹的根本信念相违背,并从内丹认识论角度探索表面矛盾背后的深刻根源。由上述汇通带来的种种矛盾,最后都集中体现在人体图——人体知识的直观展现上。深入全面考察传统内丹人体图特点后总结出:赵氏师徒接受西方解剖学理念,极力创造写实、精确的“西化”内丹图,而传统丹图却故意用抽象、象征手法来排斥写实性与精确性。本文研究认为,传统的内丹眼学说、神识论和精炁论等,共同构建了一种特殊的认识论。这种认识论将解剖作图法与识神(假我)和视觉目欲相连,彻底反思了视觉感官认识人体的可靠性;反之,该理论又将传统内丹图与元神(真我)和身体感受相连,坚称可以发展出另一种体认“真知”的途径。正是这种认识论,带来了新、旧内丹图的矛盾,也造成了内丹方法与西方解剖方法通约的困境。
语种中文
页码136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ihns.ac.cn/handle/311051/9302]  
专题研究生_学位论文_博士论文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郑术. 当中国内丹遭遇西方身体——赵避尘著作里的中西汇通[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2.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