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明代后期的火器与筑城
作者郑诚
答辩日期2012-05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韩琦
关键词技术传播 军事史 火砲 筑城 明史
学位名称理学博士
其他题名Firearms and Fortifications in late Ming China
学位专业科学史
英文摘要本文共分四章,以火器与筑城为对象,研究明代后期军事技术的传播与变革。第一章《发熕考——西洋大砲前史》,探索欧式前装火砲的早期传华史。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名为发熕的铸铜/生铁前装砲,这个特异的名称可能源于欧洲的轻型野战砲falcão(葡语)。明朝水师将发熕用作船首主砲长达半个世纪。与其原型相比,此类发熕在形制和操作方面已有许多改变。明末欧式前装大砲再次传入,老式发熕遭到淘汰,新式发熕则具有典型的欧洲风格。入清后,发熕逐渐成为某类欧式火砲的专名。本章以舰载发熕为线索,揭示了16世纪海战兵器的演变。第二章《舍铸务锻——明代后期熟铁火器的兴起》,以1550-1610年间新式火器的研发为中心,讨论一个现代研究者相对忽视的问题:明代前期火器以铜铁铸造为主,何以16世纪后期出现显著转向,新式火器多由熟铁锻造?本章首先分析了明人引进佛郎机铳的后续影响;进而通过两项个案,探讨万历中期,北方边镇研发、生产、运用新式熟铁火砲的历程;最后考察明代熟铁火砲的制造工艺。“舍铸务锻”受到外来熟铁火器与本土技术条件的共同作用,在当时的环境下,提供了提升火器性能最为可行的技术革新。第三章《〈祝融佐理〉考——明末西法砲学著作之源流》。明末中西交流空前深入,恰逢满洲崛起,辽东战事愈烈,刺激了知识阶层主动学习欧洲军事技术。天启、崇祯年间,出现了几种介绍欧洲火砲技术的编译作品,诸如《西法神机》、《西洋火攻神器说》、《火攻挈要》,久为学界关注。本章以新发现之《祝融佐理》钞本为中心,考证该书编者事迹,成书背景,西学来源,分析同类著作之源流谱系。进而就该书所载铁砲制造工艺、防御工程技术,探讨中西技术传统的交融与演化。第四章《守圉增壮——明末西洋筑城术之引进》,考察明末欧洲军事建筑对中国筑城思想与防御实践之影响,共分六节。第一、二节重新审视徐光启、孙元化推行西式砲台的言论与实践,探讨其域外知识来源,特别是闽南与马尼拉间的海路渠道。第三节以《守圉全书》所载西洋筑城术为中心,探讨其编译过程、底本来源,以及韩云、韩霖兄弟推动西法筑城之努力。第四节揭示崇祯年间,马维城主持建造多座西洋锐角台始末。第五节附论晚清之前西洋筑城术知识的流传。第六节略加总结,分析明清之际西洋筑城术夭折之命运。
语种中文
页码148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ihns.ac.cn/handle/311051/9299]  
专题研究生_学位论文_博士论文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郑诚. 明代后期的火器与筑城[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2.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