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民国时期政治地理学初探
作者杨丹丹
答辩日期2021-06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张九辰
关键词民国时期 政治地理学 地理译著
学位名称理学硕士
其他题名A preliminary study of political geography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学位专业科学史
英文摘要政治地理学(Politicalgeography)是研究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及其过程与地理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于十九世纪末出现在西方,清末民初传入中国。民国时期是中国学习、接受西方政治地理学理论的重要阶段。中国学者不仅学习和发展理论,还在不断地将理论与实际问题相联系,为中国政治地理学后期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一时期是中国的政治地理学史中非常重要、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时段。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研究:第一,以西方政治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为背景,通过对民国时期政治地理学文献的整理和分析,厘清政治地理学理论传入中国的过程。第二,以政治地理学译著和民国时期中国政治地理学者的论著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国政治地理学研究特点的从对书籍的简单直译向自主探索的转变过程。第三,对民国时期政治地理学的论著进行专题分类,研究中国政治地理学这一时期富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实践。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民国时期政治地理学知识的来源主要是日本译著和西方译著。两种译著对中国政治地理学者的影响都很大,直接地导致中国政治地理学论著特点从模仿向自主研究的转变,这也是政治地理学不断发展完善的间接体现。民国时期,中国政治地理学有其特殊之处:研究二战以后遭唾弃的豪斯霍弗的《国防地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丰富了中国政治地理学的内容。中国政治地理学研究带有浓重的中国特色,将国都和省区划分作为国内的重要研究内容,丰富了政治地理学中的中国内容。民国时期在世界各国都以本国利益为重时,中国政治地理学者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全球化趋势的认同,对全球共同解决问题的希冀,也对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和平发展的善意。本文根据政治地理学译著来源的改变和论著特点的转变,将民国时期的政治地理学分为:模仿和知识积淀,探索和深入研究两个阶段进行研究。分析民国时期政治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后,总结民国时期中国政治地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将其分为两代大师,第一代以张其昀、胡焕庸、洪绂、沙学浚为主,第二代大师是任美锷、李旭旦、鲍觉民。
语种中文
页码85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ihns.ac.cn/handle/311051/9452]  
专题研究生_学位论文_硕士论文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杨丹丹. 民国时期政治地理学初探[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1.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