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可拓学发展历程之研究
作者薛中营
答辩日期2014-05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刘益东
关键词蔡文 可拓学 发展历程 学科史 建制化
学位名称理学硕士
其他题名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Extenics
学位专业科学、技术与社会
英文摘要国内学科史目前较多关注西方舶来的学科,较少关注中国本土原创学科。可拓学是一门难得的经过30年发展的本土原创学科,梳理其发展历程对了解我国本土原创学科的建制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将其发展历程重新划分为三个时期,即源头创新期(1976—1983年)、创新密集期(1984—2003年)和完善与扩散期(2004年—),并研究了其理论研究、应用实践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发展脉络。其中,创新密集期内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84—1993年的初创阶段和1994—2003年的主导理论完成阶段。通过对可拓学的发展历程研究,笔者总结了可拓学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可拓学发展的有利因素是:第一,创立时宽松的社会和学术环境;第二,学者努力,策略得当;第三,同行评价,“贵人”相助;第四,政府支持。可拓学发展的不利因素是:第一,国内科学界对基础研究工作与原创学科没有足够的重视,科研资金分配不合理;第二,原创研究没有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只能依托其它学科评奖、评职称和开展交叉研究项目申请,很难培养、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通过学科理论分析可拓学的发展历程,可拓学的发展总体符合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并已完成了初步的学科建制化过程。根据本文可拓学的发展模式,笔者建议政府对学科资助时不仅考虑学科的现实价值,而且要考虑学科的特性差异、所处阶段和学科的潜在社会价值。最好建立起原创研究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尤其是探索在这方面的同行评价体系。随着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对原创研究的影响越来越大,政府适时可以成立跨学科研究管理部门,根据交叉学科的发展态势调整资助体系。
语种中文
页码66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ihns.ac.cn/handle/311051/9401]  
专题研究生_学位论文_硕士论文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薛中营. 可拓学发展历程之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4.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