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云南天文台  >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 双星与变星研究组
题名AF型相接双星的观测与研究
作者周肖
答辩日期2016-07-01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钱声帮
关键词AF型相接双星 测光分析 O - C方法 第三天体
其他题名The Observation and Investigation on AF-type Contact Binary
学位专业天体物理
英文摘要AF型相接双星是指含有一个光谱型为A型或者F型子星的相接双星系统,它们是连接早型和晚型相接双星的桥梁,在相接双星样本中具有重要地位。AF型相接双星具有周期短(通常小于1天),亮度大等易于观测的特点。本文选取了F 型相接双星V502 Oph,MQ UMa,II UMa,NO Cam,V776 Cas和A型相接双星V868 Mon及A型近相接双星V921 Her为样本,利用云南天文台1m和60cm望远镜,兴隆观测站85cm望远镜等设备对这些源进行长期监测,获得其光变曲线和光极小时刻数据。然后,利用2013版的W - D程序及$O - C$方法对得到的观测资料进行解轨分析和周期变化研究,获得双星系统的基本物理参量,两子星间相互作用情况及其周围可能存在的第三天体等信息。1. 研究表明,MQ UMa、II UMa和V776 Cas均为小质量比深度相接双星系统,它们可能是蓝离散星等特殊天体的前身星。结合小质量比深度相接双星的统计资料,我们发现AF型星中小质量比深度相接双星的形成率非常高,它们是研究双星并合和特殊天体形成等问题的重要样本;2. 本文选取的上述七个样本中,仅晚F型相接双星V502 Oph光变曲线表现出畸变,需要用黑子模型来拟合,其余目标源的光变曲线对称性均很好,说明与晚型相接双星相比,AF型相接双星系统中磁活动较弱,恒星表面对流层较薄;3. 本文对所有获得绝对物理参量的AF型相接双星进行统计,根据系统中两子星现有的质量和光度估算出了它们的初始质量。对AF型相接双星系统中两子星初始质量的统计分析表明,决定其最终演化成A次型还是W次型系统的主要因素是双星系统中两子星的初始质量和,初始质量较大的系统(约3.1M_sun)演化成为A次型系统,而初始质量较小的系统(约2.5M_sun)演化成为W次型系统。AF型系统中初始质量较大的子星先演化充满其洛希瓣,然后向初始质量较小的子星转移物质,经过质量比反转,初始质量较大的子星最终成为小质量子星。初始质量较大的子星损失物质的30%到50%转移给了现在的大质量星,其余均以星风物质损失的形式逃离双星系统;4. 结合测光、分光、O - C分析的结果,作者发现V502 Oph,MQ UMa,NO Cam,V776 Cas以及V921 Her周围都有第三天体存在。对AF型相接双星伴星天体的统计研究表明,光时轨道效应和测光解轨是证实第三天体存在的主要手段,而通过光时轨道效应证实第三天体存在是最可靠和最常用的方法。在已经研究的AF型相接双星中,约60%的系统已经被证实存在第三天体,而实际上这一比重可能会更高。这说明第三天体在AF型相接双星系统中是普遍存在的。在本文选取的所有目标源中,NO Cam的第三天体离其宿主双星的距离最近(< 2AU)。这些资料的积累,都为研究第三天体在双星形成和演化中扮演的作用提供了支撑;5. 双星系统的轨道周期变化(增加或减小),是双星系统动力学相互作用的直接体现。在本文研究的样本中,V502 Oph周期在减小,II UMa,NO Cam,V868 Mon及V921 Her周期均在增加。本文共收集了23颗轨道周期持续增加(减小)的AF型相接双星系统,为将来进一步的分析研究积累资料。
语种中文
学科主题天文学 ; 恒星与银河系 ; 恒星天文学 ; 恒星形成与演化
页码128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ynao.ac.cn/handle/114a53/25364]  
专题云南天文台_双星与变星研究组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周肖. AF型相接双星的观测与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6.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