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基于磁共振影像与多组学数据解析精神分裂症功能失连接生物学机制的研究
作者王萌
答辩日期2022-05-14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导师樊令仲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磁共振影像 多组学 跨尺度 失连接
学位专业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英文摘要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重性精神疾病,全球的终生患病率约为1%,具有高复发性、高异质性和高致残性等特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妄想、幻觉和概念紊乱等阳性症状;以及被动/淡漠、快感缺失和社交回避等阴性症状;同时伴有思维、注意和记忆等方面的认知功能障碍。由于精神分裂症通常发病于青春期晚期或成年早期并持续终生,给个人、家庭及社会都造成了巨大的负担。然而,由于目前为止精神分裂症的病理机制尚不清楚,严重阻碍了患者的精准诊断与有效治疗。失连接假说是精神分裂症病理机制的核心假说之一,系列基于活体的多模态脑影像技术研究,为精神分裂症的宏观尺度失连接提供了重要证据。然而,这种宏观尺度失连接背后的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楚。随着近年来多尺度脑科学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基因组、转录组等多组学数据的涌现,结合机器学习和统计分析模型的跨尺度数据综合分析研究,可能为深入理解精神分裂症的病理机制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基于多中心、大样本和跨种族的精神分裂症数据集,系统考察了精神分裂症的稳定宏观功能失连接模式,进而结合磁共振影像、人脑转录组、单细胞测序和基因组数据,创新性地通过结合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发展了跨尺度研究策略。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归纳如下:

1. 基于磁共振影像的精神分裂症功能失连接模式研究

尽管已有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中存在广泛的功能失连接,然而目前仍缺乏一致的明确证据。本文基于3个独立的、多中心和跨种族的精神分裂症磁共振影像数据集,采用功能梯度和全脑功能连接的分析方法,揭示了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存在稳定的皮层–皮层和纹状体–皮层功能失连接模式,并且两种功能失连接模式在3个独立数据集中高度复现。两种功能失连接模式还具有高度的稳健性,不受头动和不同预处理步骤等影响。该稳定一致的失连接模式为精神分裂症的失连接假说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学证据支持,也为临床关联和生物学机制的理解奠定了基础。

2. 功能失连接与临床症状和认知功能的关联研究

在发现精神分裂症中存在稳定可靠的皮层–皮层和纹状体–皮层功能失连接基础上,本文接下来试图揭示两种功能失连接对精神分裂症的可能临床贡献。通过发展基于广义加性模型的影像症状关联分析方法,本文考察了两种不同的功能失连接模式与患者的临床症状的关系。在3个数据集中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皮层–皮层显著的功能失连接能够预测患者的阴性和一般病理学症状,但不能预测阳性症状;而纹状体–皮层显著的功能失连接能够预测患者的阴性和阳性症状,但不能预测一般病理学症状。针对3个数据集的功能失连接模式,基于认知功能注释的统计关联分析,本文发现:皮层–皮层功能失连接与面部/情感处理相关,纹状体–皮层功能失连接与注意力聚焦、抑制错误和疼痛相关。以上研究建立了精神分裂症中两种宏观功能失连接与个体临床症状和认知功能的关系,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的客观评估与脑失连接模式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

3. 基于转录组与单细胞测序数据的功能失连接生物学机制研究

上述基于神经影像学的研究结果发现了精神分裂症中稳定的宏观尺度功能失连接模式,然而其背后的细胞机制完全未知。在影像学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结合人脑转录组和两种单细胞测序数据,通过发展影像转录组和单细胞富集的联合分析方法,建立了精神分裂症的宏观功能失连接与微观的细胞类型环路间的联系。研究结果发现,皮层–皮层功能失连接与第2/3层的兴奋性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构成的皮层–皮层细胞投射环路有关;而纹状体–皮层功能失连接与第4/5层的兴奋性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构成的皮层–皮下细胞投射环路有关。两种宏观失连接–微观细胞环路间的联系在两个独立的单细胞数据集中具有高可复现性。此外,基于抑郁症数据集的对比分析表明我们所发现的跨尺度环路损伤在精神分裂症中可能具有一定的疾病特异性。本文跨尺度多组学的研究策略为系统研究精神疾病的病理机制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研究结果为理解精神分裂症宏观功能失连接的细胞环路机制提供了科学证据。

4. 基于基因组数据的功能失连接生物学机制验证研究

以上研究建立了精神分裂症细胞环路改变-宏观失连接-临床症状的关联,然而已有证据表明精神分裂症是多基因遗传疾病,遗传变异与细胞环路间的关系,进而与宏观失连接-临床症状的关联尚不清楚。因此,本文在细胞层次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多个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研究和个体的基因组数据,通过多组学联合分析发现,GWAS研究发现的精神分裂症基因风险位点显著富集于第2/3层和第4/5层兴奋性神经元的特异性基因集中,富集结果在两个独立的单细胞数据集中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基于个体的基因组数据,本文计算了单细胞特异性的多基因风险分数并考察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对照中的分布差异,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呈现显著增加的细胞类型特异性的多基因风险分数,主要包括第2/3层和第4/5层兴奋性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特异性的多基因风险分数。基因组层次上的研究发现从遗传角度为细胞环路改变提供了证据支持。

综上,本文揭示了精神分裂症的宏观功能失连接与微观的细胞类型环路间稳定可靠的联系,同时建立了遗传变异-细胞环路-宏观功能失连接-临床症状四者之间的关联,为全面理解精神分裂症的病理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语种中文
页码126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ia.ac.cn/handle/173211/48743]  
专题自动化研究所_脑网络组研究中心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王萌. 基于磁共振影像与多组学数据解析精神分裂症功能失连接生物学机制的研究[D].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2022.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