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红外相机调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
施小刚; 胡强; 李佳琦; 唐卓; 杨建; 李文静; 申小莉; 李晟
刊名生物多样性
2017
卷号25期号:10页码:1131-1136
关键词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邛崃山 生物多样性编目 红外相机 野生动物监测
ISSN号1005-0094
英文摘要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邛崃山脉东南坡,地处邛崃山自然保护区群的核心地带。2014–2016年,我们在卧龙保护区内使用红外相机技术开展大中型兽类与鸟类的本底调查。经过10,961个相机工作日的调查,完成有效调查位点83个,覆盖58个公里网格。共鉴定出分属6目15科的32种野生兽类和4种家畜,探测数总计2,095次,其中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别有5、11种,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易危(VU)、近危(NT)的动物分别有4、6、4种。野生兽类中,食肉目物种数最多,共6科16种,其次为偶蹄目(4科8种)和啮齿目(2科5种)。偶蹄目是有效拍摄数最多的类群(占总探测数的63.33%),其次为食肉目(20.01%)和啮齿目(5.73%)。食肉目中相对多度最高的物种是猪獾(Arctonyx collaris,RAI=12.23),偶蹄目中最高的物种是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RAI=32.21)。记录到雪豹(Panthera uncia)、狼(Canis lupus)、豺(Cuon alpinus)3种大中型顶级食肉兽类。鸟类探测数655次,鉴定出分属5目18科的59种鸟类,其中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别有3、9种,保护区新记录鸟类4种。鸡形目是探测数最高的类群,占全部鸟类探测数的56.76%。本次调查了解了区内兽类和鸟类的物种组成、空间分布和相对多度,提供了区内大中型兽类和鸟类群落的初步本底信息,为后续的保护管理规划和长期监测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指导。
语种中文
资助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南生物多样性评估与产业开发策略(Y5213G1001) ; 环境保护部多样性保护专项(MM-2016-026)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ibcas.ac.cn/handle/2S10CLM1/23634]  
专题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京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2.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3.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4.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施小刚,胡强,李佳琦,等. 利用红外相机调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J]. 生物多样性,2017,25(10):1131-1136.
APA 施小刚.,胡强.,李佳琦.,唐卓.,杨建.,...&李晟.(2017).利用红外相机调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生物多样性,25(10),1131-1136.
MLA 施小刚,et al."利用红外相机调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生物多样性 25.10(2017):1131-1136.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