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高山森林自然与人工恢复对土壤涵水能力的影响
祁凯斌1,2; 黄俊胜1,2; 杨婷惠1,2; 包维楷2; 庞学勇2
刊名生态学报
2018
卷号38期号:22页码:8118-8128
关键词自然恢复 人工林 次生林 青藏高原东缘 土壤结构 持水性能
ISSN号1000-0933
DOI10.5846/stxb201711302159
其他题名Effects of natural and artificial restoration approaches on soil water-holding capacity in subalpine coniferous forests
产权排序1
文献子类Article
英文摘要西南亚高山原始针叶林被大规模采伐后,在皆伐迹地上营造了大量云杉林进行人工恢复。但关于这些人工林的土壤涵水能力如何,一直没有系统深入的研究与评价。选择川西米亚罗林区系列不同林龄云杉人工林(20 a、30 a、40 a、70 a)为对象,以相邻同龄自然更新恢复的针阔混交林为对照,比较人工林土壤涵水能力随着演替进程的动态及其与自然恢复次生林之间的差异,结合人工与自然恢复后的林地特征(如细根生物量、凋落物储量和土壤有机碳等)和土壤物理结构参数等差异,阐释自然与人工恢复后土壤涵水能力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随着人工林演替,土壤0-40cm层最大持水量随林龄的增加而降低,但变化不显著,从20年的2200 t/hm~2下降到70年的2138 t/hm~2,年平均下降速率为1.24 t/hm~2;然而在自然次生林中,土壤最大持水量随着林龄的增加呈现出波动式变化,从20年的2142 t/hm~2增加到40年的2565 t/hm~2,到70年又下降为2302 t/hm~2。通过土壤持水特性与林地凋落物贮量、细根生物量和土壤物理结构参数的相关分析表明,由不同恢复途径导致的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凋落物特性及细根差异,进而改变土壤物理结构是影响土壤持水性能差异的主要因素。这些结果说明,从土壤持水量角度考虑,在对采伐迹地进行造林恢复时,应尽量避免营造结构单一、高密度的人工纯林,应选择营造针阔混交林的模式进行恢复。
URL标识查看原文
WOS研究方向Life Sciences & Biomedicine - Other Topics (provided by Clarivate Analytics)
语种中文
CSCD记录号CSCD:6381295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210.75.237.14/handle/351003/30417]  
专题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领域_中国科学院山地生态恢复与生物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通讯作者庞学勇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610041
2.中国科学院山地生态恢复与生物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育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成都 610041;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祁凯斌,黄俊胜,杨婷惠,等. 亚高山森林自然与人工恢复对土壤涵水能力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18,38(22):8118-8128.
APA 祁凯斌,黄俊胜,杨婷惠,包维楷,&庞学勇.(2018).亚高山森林自然与人工恢复对土壤涵水能力的影响.生态学报,38(22),8118-8128.
MLA 祁凯斌,et al."亚高山森林自然与人工恢复对土壤涵水能力的影响".生态学报 38.22(2018):8118-8128.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