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千叶蓍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作者李红亮
答辩日期2018-12-26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导师阿吉艾克拜尔·艾萨
关键词千叶蓍 化学成分 倍半萜内酯 利用串联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 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 生物活性 抗氧化 抗菌 抗炎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专业药物化学
英文摘要

蓍属植物(Achillea)具有多种重要药用价值并被记载于《中国药典》和《神农本草经》中。千叶蓍(Achillea millefolium L.)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和南美洲。在我国,千叶蓍主要分布于新疆、内蒙古和东北。经相关文献查阅,目前国外对千叶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布于欧洲地区的千叶蓍,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化学成分分析以及粗提物生物活性,而国内对千叶蓍中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的报道寥寥无几,尤其对分布于中国新疆的千叶蓍中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几乎空白。中国新疆地区的气候特点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为其特有药用植物资源的形成提供了特定的生长环境,而特异的次生代谢产物会产生大量结构新颖的天然产物,对于寻找新颖活性天然产物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对来自新疆哈密地区的千叶蓍中化学成分(特别是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从中发现结构新颖的活性化合物,并为其传统药用价值提供科学依据。对千叶蓍全草进行乙醇提取和不同极性萃取后,首先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全波长扫描对乙酸乙酯萃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了解,通过特征紫外吸收判断萃取物中主要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和咖啡酰基奎宁酸类化合物。利用串联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HPLC-Q-Orbitrap HRMS/MS)技术对乙酸乙酯萃取物中主要成分进行了分析,从中鉴定出包括咖啡酰基奎宁酸、二咖啡酰基奎宁酸、1,5-,3,5-和4,5-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山奈酚、山奈酚-葡萄糖苷、芹菜素、芹菜素-葡萄糖苷和芦丁等21个酚类化合物。其中,11个化合物通过与标准品或者已分离鉴定化合物在保留时间和特征紫外吸收的对比而得以完全确定。此外,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类化合物为首次从千叶蓍中被发现。然后根据TLC显色反应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中的特征紫外吸收,对乙酸乙酯萃取物中的萜类化合物进行了追踪分离。利用正反相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小孔树脂柱层析、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分离纯化手段对乙酸乙酯部位共分离得到38个单体化合物,利用质谱、核磁共振波谱、单晶X-射线衍射、紫外、旋光、圆二色光谱以及文献数据比对等确定了这些化合物的结构,包括9个新倍半萜类化合物millefoliumins A-I(1-7和14-15)和26个已知化合物(8-13和16-38)。Millefoliumins A-D(1-4)是首个3位氧取代且具有环戊烯酮酯结构的愈创木烷型倍半萜内酯,millefoliumin E(5)是具有环戊烯酮结构片段的愈创木烷型倍半萜内酯,millefoliumins F(6)和G(7)是目前发现的位数不多的高度氧化且A环含有氯原子的愈创木烷型倍半萜内酯,这些新化合物的绝对立体构型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和圆二色光谱得以成功确立。Millefoliumins H(14)和I(15)是吉马烷型倍半萜内酯。29个已知化合物的结构被鉴定如下,八个倍半萜内酯:8α-angeloxy-4α,10β-dihydroxy-2-oxo-6βH,7αH, 11βH-1(5)-guaien-12,6α-olide(6)和8α-angeloxy-1β,2β:4β,5β-diepoxy-10β-hydroxy-6βH, 7αH, 11βH-12, 6α-guaianolide(7),脱乙酰基母菊内酯 (austricin)(10)、母菊内酯(11)、malaphyllidin(12),一枝蒿酮酸(13)、3β,9β-二乙酰氧基-11α,13-木香内酯(16)和3β-羟基-11α,13-木香内酯 (17);五个黄酮:芹菜素(18)、芹黄素-7-O-β-D-葡萄糖苷(19)、槲皮素(20)、矢车菊黄素(21)和猫眼草黄素(22);五个苯丙素:乙氧基阿魏酸(23)、对羟基苯丙酸(24)、咖啡酸乙酯(25)、香豆酸(26)和3,5-O-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27);一个木质素类化合物:(-)-芝麻素(28);两个香豆素:伞形花内酯(29)和7-甲氧基香豆素(30);两个酚酸类化合物:香草酸(31)和对羟基苯甲酸(32);一个吲哚生物碱:吲哚-3-乙醛(33);三个单萜类化合物:二氢猕猴桃内酯(34)、paeoveitol B(35)和2-羟基-2-[(E)-1α,2β,3-三羟基-3-壬烷-5,7-二炔]-4H-吡喃(36);2个甾醇类化合物:β-谷甾醇(37)3β-羟基-5α, 8α-环二氧麦角甾-6, 22-二烯麦角甾醇过氧化物(38)。其中,17个化合物(6-7、11-13、24-27、29-30、32-35和37-38)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11、24-26、28-30和32-35)是首次从该属植物中被发现。化合物6和7是高度氧化的愈创木烷型倍半萜内酯,其绝对立体构型首次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得以确立。化合物12是具有高度共轭结构的愈创木烷型倍半萜内酯,其完整的碳核磁数据在该论文中首次被报道。以上分离得到的38个化合物中,除了5个黄酮类化合物和化合物10之外,其余化合物在千叶蓍乙醇提取物和乙酸乙酯萃取物的HPLC分析中峰面积均很小,是千叶蓍中的微量成分。对千叶蓍粗提物和分离得到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氧化、抗菌和抗炎活性筛选。结果表明,槲皮素(20)和香豆酸(26)具有较强抗氧化活性。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槲皮素(20)、矢车菊黄素(21)、香豆酸(26)、香草酸(31)、对羟基苯甲酸(32)和paeoveitol B(35)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Millefoliumin A(1)和austricin (脱乙酰基母菊内酯)(10)具有一定抗炎活性。该论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千叶蓍中化学成分具有较为丰富的结构多样性,其中黄酮类和咖啡酰基奎宁酸衍生物是主要成分。愈创木烷型倍半萜内酯和吉马烷型倍半萜内酯是千叶蓍中主要的两种倍半萜类型。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为千叶蓍的传统药用价值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同时提示值得进一步对其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进行深入研究。

页码210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xjipc.cas.cn/handle/365002/5639]  
专题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_资源化学研究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李红亮. 千叶蓍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8.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