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AM真菌-玉米共生体系对不同供磷水平的响应机制及田间应用研究
作者李芳
答辩日期2019-06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陈保冬
关键词丛枝菌根 玉米 磷营养,转录组 代谢组,产量 ,籽粒品质, Arbuscular Mycorrhiza, Maize, Phosphorus Nutrition, Transcriptome, Metabolome, Yield, Grain Quality
学位名称理学硕士
其他题名Physiological response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maize plants to different phosphorus levels: underlying mechanisms and field application
学位专业生态学
英文摘要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 fungi, AM真菌 )是 一类重要的土壤真菌,能够与绝大多数陆生高等植物形成共生 体系 。 AM共生体 系 对于宿主植物的养分吸收和抗逆生理有突出的作用, 尤其 是可以有效 改善 宿主磷营养 但 目前对于 菌根植物体内 调控 磷信号传导和磷代谢途径 复杂 机制 的认识还远远不够, 同时菌根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研究也比较匮乏。本 研究 结合 盆栽试验与田间试验,围绕 AM共生体 系 响应磷 胁迫 的 生理 机制与实际应用 展开 研 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
      (1)盆栽试验 设置 不同施磷水平( 0、 15、 30、 60和 120 mg/kg 研究 接种AM真菌 与 对照处理 玉米生长发育、根系转录组和代谢组变化,探讨菌根共生体系 对不同磷 水平 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低磷 水平 下 0、 15、 30 mg/kg 接种AM真菌 显著促进 了 玉米 生长和磷吸收。 植物转录水平上的研究表明 ,磷水平较低时, 接种 AM真菌 显著 增强 了 淀粉和蔗糖代谢、糖酵解、氨基酸生物合成和代谢以及脂肪酸生物合成和代谢 等植物碳氮代谢 通路 相关 基因的表达 ,调 控 非生物胁迫响应与次级代谢调控网络的基因表达,从而 有效缓解 低磷对玉米的胁迫 磷水平 比较高时,相关 碳氮代谢 过程 的基因表达在 AM共生体系中下调或无显著差异 。 接种 AM真菌 和不同磷添加处理均导致初级、次级代谢 以及 养分转运等途径发生改变,不同功能类别的基因差异表达共同响应土壤磷水平变化。 代谢组研究表明, 低磷 水平 下 ,接种 AM真菌 显著提高了苯丙氨酸、脯氨酸、纤维二糖、吡喃葡萄糖、磷酸、亚精胺等 代谢物 的累积,而显著 减 少了苏氨酸、缬氨酸、丁酸、莽草酸、葡萄糖酸的累积 。 供磷充足时,葡萄糖酸、二十碳四烯酸、蔗果三糖等在 接种 AM真菌 的 玉米中显著积累,苯丙氨酸、脯氨酸、腐胺等显著减少,而且 供 磷充足时 苏氨酸、 缬氨酸、丁酸含量在 接种 AM真菌 的 玉米根系中进一步降低。 不同磷水平下玉米根系进行了氨基酸代谢的复杂调节,低磷条件下 AM真菌 促进 了 苯丙氨酸、脯氨酸等的积累 以及植物次生代谢, 从而 稳定了植物蛋白质和膜结构,增强了植物 对磷胁迫的适应。
      (2)在北京延庆区唐家堡村布置小区试验考察接种 AM真菌 对玉米生长、养分吸收和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探索菌根技术应用范围与条件。设置不施磷不接种( (-P-M)、不施磷接种 (-P+M)、施磷不接种 (+P-M)和施磷接种 (+P+M4个试验处理,分别在玉米拔节期取样分析玉米生长和养分吸收情况,完熟期取样测定玉米籽粒产量及元素含量。结果发现,不施磷情况下,接种 AM真菌 显著提高了玉米生物量和磷吸收量,增加了玉米籽粒产量和百粒重,同时也提高了籽粒中锌、锰、镁等矿质养分 的含量;施磷条件下,接种 AM真菌 对玉米生长、植株磷含量及籽粒产量均无显著影响。不施磷接种 AM真菌 和施磷条件下玉米生长及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本试验表明, 不施磷 接种 AM真菌 可以促进玉米生长并提高籽粒产量和品质,达到和施磷同样的效果,因此接种 AM真菌 可以在不牺牲作物产量的前提下减少磷肥施用,有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论文应用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方法整体上揭示了不同供磷水平 下菌根共生体的复杂调节 网络, 验证了 田间 菌根化育苗 促进 玉米生长以及籽粒产量和质量的积极 效果 对认识菌根共生体系适应低磷胁迫的生理机制,以及推动菌根技术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语种中文
页码91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rcees.ac.cn/handle/311016/42229]  
专题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土壤环境科学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李芳. AM真菌-玉米共生体系对不同供磷水平的响应机制及田间应用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9.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