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近地层臭氧浓度升高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的影响及 经济评估(2014-2017)
作者胡廷剑
答辩日期2020-06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曲来叶 ; 冯兆忠
关键词臭氧,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产量损失 Ozone, North China Plain, Winter Wheat, Summer Maize, Production Losses
学位名称工程硕士
其他题名Assessment of O3-induced yield and economic losses for winter wheat and summer maize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from 2014 to 2017, China
学位专业环境工程
英文摘要

    近地层臭氧(O3)是一种空气污染物,会造成粮食减产,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小麦和玉米分别为世界第一、第二大农作物,华北平原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在2014-2017 年间,华北平原的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7%和24%。同时华北平原也是中国O3 浓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夏季每天最大8 小时平均臭氧浓度(MDA8)达到60-80 ppbv。本文首次使用中国312 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的小时O3 观测数据,并基于本地试验得出的臭氧浓度AOT40(每小时超过40 ppb 的阈值累积的臭氧浓度暴露量)与农作物相对产量的响应方程估算华北平原2014 年至2017 年间近地层臭氧引起的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及经济损失。2014-2017 年,冬小麦生长季期间(共计75 天,开花期前44 天至开花期后30 天)的AOT40 平均值分别为9.57 ppm h、11.5 ppm h、13.2 ppm h 和15.5 ppmh,其中北京-天津-河北地区AOT40 值最高。夏玉米生长季期间(出苗期后90天)的AOT40 平均值分别为13.7 ppm h、15.4 ppm h、16.9 ppm h 和22.7 ppm h,其中山东省AOT40 值最高。冬小麦和夏玉米生长季期间的AOT40 值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2014-2017 年,冬小麦的相对产量损失率分别6.4-30.5%、10.0-35.8%、14.9-34.1%和21.6-38.2%;夏玉米的相对产量损失率分别为3.1-14.6%、3.0-15.6%、4.9-14.6%和5.7-18.0%。2014-2017 年,华北平原的冬小麦产量损失分别为1,669万吨、2,178 万吨、2,615 万吨、3,290 万吨,经济损失分别为62.92 亿美元、85.24亿美元、100.68 亿美元和124.04 亿美元。夏玉米的产量损失分别为530.3 万吨、617.8 万吨、713.8 万吨和953.4 万吨,经济损失分别为23.43 亿美元、26.72 亿美元、18.87 亿美元和24.04 亿美元。尽管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空气污染治理政策,但华北平原的O3 浓度却在不断增加。本文首先建议制定更为严格的空气污染治理政策并提高执行力度,其次在O3 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种植抗O3 作物。最后,本文建议增加农村空气质量监测站的数量,以更好地表征农田地区的O3 变化趋势。

页码77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rcees.ac.cn/handle/311016/43581]  
专题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胡廷剑. 近地层臭氧浓度升高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的影响及 经济评估(2014-2017)[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20.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