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地球化学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研究生
题名滇黔相邻地区峨眉山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 及其成自然铜矿作用
作者许连忠
答辩日期2006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导师张正伟
关键词滇黔交界地区 峨眉山玄武岩 玄武岩铜矿 地球化学 同位素 有机质
其他题名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meishan Basalt and Mineralization of native copper deposit in junction area of Yunnan - Guizhou Province, China
英文摘要
峨眉山玄武岩分布于云、贵、川三省。在滇黔交界处,二叠世玄武岩因为广泛发育自然铜矿化而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研究通过地质、地层和地球化学的方法探讨本区出露的峨眉山玄武岩的起源、成因和喷发时代,同时用同位素方法探讨玄武岩铜矿成矿。通过本次研究获得以下成果:
1 探讨了威宁二叠纪玄武岩的成因。通过主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玄武岩起源于微混染的 EMⅡ型富集地幔,岩浆端元矿物为石榴子石二辉橄榄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发生了辉石和橄榄石的分离结晶。微量元素 Rb 的强烈负异常,表明玄武岩形成后遭到了强烈的热液蚀变。
2 用恢复 Rb-Sr 古混合线定年方法确定了本区宣威组底部硅质页岩的成岩年龄为 255±12 Ma,首次确定了峨眉山玄武岩的喷发上限年龄。
3 玄武岩铜矿石铅同位素组成 206Pb/204Pb=18.078~18.923 ; 207Pb/204Pb=15.463~15.690;208Pb/204Pb=38.301~39.036。通过Pb同位素比较研究,矿石铅同位素组成与玄武岩岩石铅同位素组成相似,成铜物质可能来源于玄武岩的淋滤。
4 与玄武岩铜矿伴生的沥青和碳质δ13CPDB值变化在-32.3‰ ~-21‰之间,与自然界δC13储库生物成因的碳同位素组成相符,表明其为有机成因。铜矿石中方解石的碳氧同位素表现出明显的特殊性,以富δ18OSMOW和贫δ13CPDB 为特征,δ18OSMOWδ13CPDB值分别为13.1‰~22.9‰ -32.3 ‰ ~ -135‰。不同矿床
碳同位素组成一致,暗示碳为同一来源,均为有机碳。
5 矿石中石英和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的H-O同位素组成为:δ18O矿物-SMOW14.3‰ ~18.9‰;δ18O水-SMOW2.8‰ ~ 7.2‰; δ18D水-SMOW-63.6‰ ~ -80.6‰。 其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51 ~ 201。研究表明,成矿流体来源于建造水与玄武岩发生强烈的水-岩反应所形成的成矿流体。成矿流体通过对流循环方式从玄武岩中萃取成矿物质,有机质对成矿流体的还原和对成矿物质的吸附作用可能是成矿的重要机制。
语种中文
页码78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gyig.ac.cn/handle/42920512-1/10794]  
专题地球化学研究所_研究生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许连忠. 滇黔相邻地区峨眉山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 及其成自然铜矿作用[D].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06.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