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地球化学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研究生
题名喀斯特水库有机碳来源及内源碳汇潜力研究
作者魏榆
答辩日期2019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导师刘再华
关键词碳循环 碳酸盐风化碳汇 c/n 碳同位素 喀斯特水库
其他题名Sources of organic carbon and the potential of autochthonous organic carbon sink in karst reservoirs
英文摘要

碳循环一直以来都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热点,也是难点。碳循环在地表环境演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理解碳循环对预测未来气候至关重要。“遗失碳汇”这一问题制约了对现代碳循环的理解。碳酸盐在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作用,不仅碳酸盐是地表圈层最大的碳储库,而且碳酸盐快速的风化过程中吸收大量大气二氧化碳,形成巨大的碳汇通量,使得碳循环更加活跃。碳酸盐风化能形成长久碳汇的关键在于不稳定的溶解无机碳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碳进入沉积物埋藏下来。然而对由碳酸盐风化形成的有机碳汇通量有多大尚缺乏足够的了解。内陆水域中水库的碳汇通量最大,具有很强的内源碳汇潜力。因此,研究水库内源碳汇对碳酸盐风化碳汇的研究具有启示意义。本文选取位于贵州喀斯特区的平寨水库、普定水库和红枫湖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水化学和沉降颗粒物的性质,采用碳同位素和C/N比值对有机质的来源进行了判别,并估算了水库内源碳汇通量,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水库水化学存在显著的时空变化,分层期间光合使得表层水体具有高的pH、溶解氧浓度和δ13CDIC值,低的电导率和DIC浓度。基于DIC浓度和δ13CDIC的联合示踪表明在表层DIC残余比例低于0.7(对应低的溶解二氧化碳浓度)时,藻类对HCO3-的利用比例加大;然而δ13CDIC同δ13CPOC的联合示踪表明,即使在低溶解二氧化碳浓度条件下,溶解二氧化碳依旧是微藻的主要碳源,对HCO3-的利用不占主导。(2)分层期间藻类强烈光合作用产生了大量的POC,加强了DIC向有机碳的转化。δ13CPOC指示水体POC主要为内源,但内源POC具有相对外源POC更低的沉降速率。(3)水库颗粒物的沉降通量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受水动力条件的控制。有机质的C/N比值和δ13COC表明沉降颗粒物有机质的内外源比例即受控于水动力条件也受控于光合作用强度。自普定水库、平寨水库和红枫湖,随水动力减弱,内源比例升高;自春季至夏季,光合作用增强,内源有机碳比例增高,而自夏季至冬季,光合作用减弱,内源比例减弱。通过C/N比值法对内外源有机碳的定量辨识表明,普定水库、平寨水库和红枫湖的内源有机碳比例分别为23%、36%和56%,内源有机碳沉降通量分别为96 t C/km2·yr、46 t C/km2·yr和48 t C/km2·yr,水库总内源有机碳沉降通量分别为1975 t C/yr、693 t C/yr和1041 t C/yr。自平寨水库、普定水库至红枫湖,随富营养程度的增加,内源有碳汇能力先增加后减少,说明一定程度的富营养化可能有助于提高内源碳汇能力。

语种中文
页码94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gyig.ac.cn/handle/42920512-1/10724]  
专题地球化学研究所_研究生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魏榆. 喀斯特水库有机碳来源及内源碳汇潜力研究[D].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9.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