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亚高山次生林恢复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及水源涵养效应
朱万泽2; 盛哲良1,2; 舒树淼1,2
刊名水土保持学报
2019
卷号33期号:6页码:205-212
关键词土壤容重 孔隙度 持水能力 天然次生林 川西亚高山
ISSN号1009-2242
DOI10.13870/j.cnki.stbcxb.2019.06.029
其他题名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Water Holding Capacity of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s in a Sub-alpine Region of Western Sichuan,China
产权排序1
文献子类Article
英文摘要川西亚高山原始针叶林遭受大规模采伐后自然恢复形成的次生林已成为该区域的主要森林类型之一,也是我国西南林区水源涵养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亚高山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主要集中在暗针叶林,对天然次生林关注较少。选择川西米亚罗林区亚高山次生林自然恢复演替序列上高山柳灌丛、次生桦木阔叶林、岷江冷杉桦木针阔混交林,以相邻岷江冷杉成熟林为对照,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基于土壤容重、孔隙度、持水性能等测定,分析了次生林恢复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变化及土壤水源涵养效应动态,结果表明:(1)次生林恢复过程中,土壤容重总体呈下降趋势,除灌丛与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暗针叶林间具有显著差异外,其余植被类型间无显著差异,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容重呈增加趋势;(2)不同恢复阶段土壤孔隙度具有显著差异,以针阔混交林030cm土层总孔隙度(64.39%)和毛管孔隙度(50.49%)为最高,灌丛总孔隙度(41.25%)和毛管孔隙度(33.70%)为最低;而土壤非毛管孔隙度以暗针叶林(14.27%)为最高;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孔隙度大致呈现出递减的趋势;(3)随着林龄增加,次生林土壤030cm土层最大持水量呈波动性增加趋势,在针阔叶混交林阶段达到最大(1 815.02t/hm~2),到暗针叶林阶段有所下降(1 659.88 t/hm~2);土壤毛管持水量以针阔混交林(1 369.72 t/hm~2)为最高,而非毛管持水量以暗针叶林(534.95 t/hm~2)为最高,暗示针阔混交林树木生长所需有效水贮存量较大,亚高山暗针叶林具有较强的土壤水分调节能力和土壤渗透能力。从水源涵养功能角度,川西亚高山森林植被恢复应注重构建针阔叶混交林结构。
语种中文
CSCD记录号CSCD:6633812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imde.ac.cn/handle/131551/34106]  
专题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_山地表生过程与生态调控重点实验室
通讯作者朱万泽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大学
2.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朱万泽,盛哲良,舒树淼. 川西亚高山次生林恢复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及水源涵养效应[J]. 水土保持学报,2019,33(6):205-212.
APA 朱万泽,盛哲良,&舒树淼.(2019).川西亚高山次生林恢复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及水源涵养效应.水土保持学报,33(6),205-212.
MLA 朱万泽,et al."川西亚高山次生林恢复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及水源涵养效应".水土保持学报 33.6(2019):205-212.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