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地形起伏度及其地理意义
封志明1; 李文君1; 李鹏1; 肖池伟1
刊名地理学报
2020
卷号75.0期号:007页码:1359
关键词窗口分析 地形起伏度 地理意义 剖面特征 青藏高原 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
ISSN号0375-5444
英文摘要地形起伏度是区域人居环境适宜性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键评价指标之一。当前有关其最佳评价窗口、及其与海拔—相对高差的相互关系仍缺乏深入研究,进而影响该指标对区域地形起伏的有效表征。客观认识青藏高原地形起伏度有助于促进其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与区域绿色发展。以先进星载热发射和反射辐射仪全球数字高程模型(ASTER GDEM,30 m)地形数据(V2)为基础,本文利用均值变点分析法确定了青藏高原地形起伏度评价的最佳分析窗口,基于地形起伏度模型(RDLS)研制了青藏高原首套30 m地形起伏度专题图,据此分析了地形起伏度与海拔、相对高差的相互关系,并界定了地形起伏度对区域地形起伏状况的有效表征。主要结果/结论包括:①基于GDEM的青藏高原地形起伏度评价最佳窗口为41×41个像元的矩形邻域,对应面积约为1.51 km2,均值变点分析表明区域地形起伏度评价最佳窗口有其唯一性。②青藏高原地形起伏度均值约为5.06,超3/5区域地形起伏度介于4.5~5.7之间;整体上,青藏高原地形起伏程度由其东北部向西南部、西部递增,仅在柴达木盆地、藏南谷地以及河湟谷地出现低起伏地貌特征。且地表起伏在不同纬度剖面变化较为一致(沿山脉走向),但不同经度剖面起伏层次错落(横切山脉走向)。③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地形起伏度分别对应不同平均海拔、不同相对高差的地貌单元。青藏高原地形起伏度经纬向剖面分析表明,该区由东部的低山稳步爬升,山体经历骤然爬升(即地表起伏特征剧烈)后形成以极高山为主的有序错落起伏(喜马拉雅山脉)。
语种英语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55873]  
专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自然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
3.中国科学院大学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封志明,李文君,李鹏,等. 青藏高原地形起伏度及其地理意义[J]. 地理学报,2020,75.0(007):1359.
APA 封志明,李文君,李鹏,&肖池伟.(2020).青藏高原地形起伏度及其地理意义.地理学报,75.0(007),1359.
MLA 封志明,et al."青藏高原地形起伏度及其地理意义".地理学报 75.0.007(2020):1359.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