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城镇化地区的空间重构模式—以马洋溪生态旅游区为例
陶慧; 刘家明; 虞虎; 朱鹤
刊名地理研究
2017
卷号36期号:6页码:1123
关键词旅游城镇化 空间重构 概念模型 马洋溪生态旅游区
ISSN号1000-0585
英文摘要旅游产业升级刺激需求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旅游空间的拓展,旅游导向的新型城镇化空间蓬勃生长,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由于缺少科学发展模式指导,旅游城镇化凸显出旅游地产投资过热、空间布局无序、整体乡村风貌受损及生态环境破坏等现实问题,亟需展开对旅游城镇化空间的综合整治,重构科学合理的空间格局。旅游城镇化地区可以解构为旅游吸引物、小镇与乡村环境三类空间,呈现多元交互关系。根据ATR空间效益权衡组合的五种不同类型,总结出旅游城镇化空间的共同特性,以此为基础提出基于ATR视角的旅游城镇化空间重构模型,即ATR单核联动式空间布局。该模型强调空间效用适度集中,旅游小镇作为配套产业的集聚中心,可防止分散延展式开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景区与乡村聚落实行分类调整,以保护区域整体生境质量。以福建马洋溪为例,在分析破碎化空间现状基础上,进行ATR空间优化重构,结果显示:旅游景区所占空间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的组团式格局,沿马洋溪河流分为三大组团;南部十里小镇作为旅游区唯一的商业配套核,也是本地居民的生活空间;乡村居民点分为保留修复型与迁并镇区型两类,以促进整体视觉环境得以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红线区严格控制。ATR单核联动式空间布局模型,不仅为马洋溪生态旅游区搭建了空间管理平台,更是为未来新型旅游城镇的空间合理布局提供可操作性的理论依据。
语种英语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53817]  
专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陶慧,刘家明,虞虎,等. 旅游城镇化地区的空间重构模式—以马洋溪生态旅游区为例[J]. 地理研究,2017,36(6):1123.
APA 陶慧,刘家明,虞虎,&朱鹤.(2017).旅游城镇化地区的空间重构模式—以马洋溪生态旅游区为例.地理研究,36(6),1123.
MLA 陶慧,et al."旅游城镇化地区的空间重构模式—以马洋溪生态旅游区为例".地理研究 36.6(2017):1123.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