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不同恢复措施对草地恢复过程的差异性影响
李愈哲1; 樊江文1; 于海玲2
刊名草业学报
2018
卷号27期号:5页码:1
ISSN号1004-5759
英文摘要中国北方草原区域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防沙治沙生态屏障,长期以来大规模投入实施了系列生态恢复工程。为了解不同恢复措施对草地恢复的影响异同,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草原治理区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工程区内外对比法探索4种典型工程恢复措施及措施组合(围封禁牧、补播草种、小流域治理和基本草牧场建设)对草地群落物种组成、生产力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差异性影响。结果显示:1)各工程恢复措施均趋向增加群落的高度和盖度,其中围封禁牧草地的恢复最为明显;群落中禾本科、莎草科物种重要值增加,杂类草下降,群落建群种由克氏针茅、糙隐子草、百里香等较低矮物种转变为大针茅、羊草、羽茅等较高大的多年生禾草;2)各恢复措施均显著增加群落的地上生物量(P<0.05),但种植人工饲草的基本草牧场地下生物量显著下降,使得群落总生物量也显著减少(49%);只有围封禁牧措施使群落总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均显著增加;群落内C3植物、多年生植物生物量比例趋向增加;3)各工程恢复措施均未显著增加群落内物种丰富度,却均趋向减少群落物种均匀度,补播草种和基本草牧场建设区域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下降达到显著水平。以上结果表明长期的恢复措施实施能明显恢复草地的植被覆盖和地上生产力水平,提高草地的饲草品质,有助于区域沙源固定、碳汇增加和饲草供应恢复,但长期的工程干预有可能对区域的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存在负面影响。
语种英语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23599]  
专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华侨大学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李愈哲,樊江文,于海玲.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不同恢复措施对草地恢复过程的差异性影响[J]. 草业学报,2018,27(5):1.
APA 李愈哲,樊江文,&于海玲.(2018).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不同恢复措施对草地恢复过程的差异性影响.草业学报,27(5),1.
MLA 李愈哲,et al."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不同恢复措施对草地恢复过程的差异性影响".草业学报 27.5(2018):1.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