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昆明动物研究所  > 昆明动物研究所
题名利用分子倒位探针技术在猕猴群体中大规模筛选重要脑疾病易感基因的天然功能缺失突变
作者李敏
答辩日期2017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宿兵
关键词脑疾病,非人灵长类动物,功能缺失突变,分子倒位探针 Brain Disorder,Non-human Primate, Loss-of-function Mutation, Molecular Inversion Probe
学位名称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其他题名Large-scale screening of naturally occurred loss-of-function mutations of brain disease susceptibility genes in macaque populations using molecular inversion probes
学位专业生物工程
英文摘要

脑疾病是世界范围的主要公共健康问题之一。阿尔兹海默氏病(俗称老年痴呆,Alzheimer’s disease,AD)、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PD)和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是发生率较高的脑疾病,且目前尚无治疗的有效手段。同时,这三种脑疾病都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已报道很多与疾病发生相关的易感基因,如与AD发病相关的APP、ABCA7和PSEN等,与PD发病相关的PINK1、LRRK2和GBA等,以及与ASD发病相关的WAC、ADNP 和ANKRD11等。另外,传统的模式动物,如线虫、果蝇、斑马鱼和啮齿类动物的大脑与人类大脑差异巨大,用这些动物建立的脑疾病模型存在非常大的局限性。相比之下,非人灵长类 (non-human primate, NHP) 无论在遗传还是大脑结构和功能上都与人类相近,是建立脑疾病模型的理想动物。目前,主要有三种NHP脑疾病模型:诱导损伤模型、基因工程模型和自然发生模型。诱导损伤模型建模快,但很难完全模拟疾病的发生机制;基因工程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疾病发生的遗传机制并验证基因功能,是脑疾病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但是基因操作NHP模型的成功率很低、周期很长且成本很高。自然发生的NHP疾病模型对疾病的研究非常有价值,因为它排除了人为因素的影响。但是用传统的手段很难在猴群中大规模筛选自然发生的疾病动物。本研究利用分子倒位探针(molecular inversion probe,MIP)技术在猕猴群体中大规模扫描AD、PD和ASD易感基因,以期建立自然发生的疾病动物模型。通过文献汇总我们共选取了63个基因,包括12个AD易感基因,11个PD易感基因和40个ASD易感基因。我们设计了2,928个分子倒位单针来捕获这些基因的编码区序列并通过高通量测序筛选天然发生的基因功能缺失突变。我们共计扫描了2233只动物(648只食蟹猴和1585只恒河猴),发现了129个个体携带的71个功能缺失突变(AD: 33个个体的14个突变;PD:21个个体的15个突变;ASD:75个个体的42个突变)。我们通过独立采样和Sanger测序对大多数突变进行了验证,并对部分突变进行了mRNA水平的验证。研究结果将为建立非人灵长类脑疾病的自然发病模型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kiz.ac.cn:8080/handle/152453/12415]  
专题昆明动物研究所_昆明动物研究所
昆明动物研究所_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昆明动物研究所_比较基因组学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李敏. 利用分子倒位探针技术在猕猴群体中大规模筛选重要脑疾病易感基因的天然功能缺失突变[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7.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