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研究生学位论文  > 学位论文
题名普氏原羚种群生存力模型在空间建模环境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罗立辉
学位类别硕士
答辩日期2009-05-12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授予地点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导师张耀南
关键词空间建模环境 普氏原羚 种群生存力 模拟
其他题名The Application of Population Viability Model Of Przewalski's Gazelle in Spatial Modeling Environment
学位专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中文摘要空间建模环境是建立时-空模型的一个平台,用来帮助人们理解过去并预测未来。其过程是在空间数据的基础上,集成空间分析手段和空间模型,输出空间模拟结果,其目的是在集成空间建模环境中进行模型的构建、配置、运行和模拟。空间建模环境集成了GIS的空间分析能力,而且可以动态的管理数据和模型。本文基于马里兰大学的空间建模环境SME,以普氏原羚种群生存力模型为基础,以图形化的建模方式为手段,在空间建模环境SME中进行了应用研究。 普氏原羚面临着种群灭绝的危险,承受着来自人类和天敌的双重压力,但对普氏原羚种群生存力模型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采用STELLA-SME- VORTEX的方式来建立普氏原羚种群生存力模型是一次新的尝试。主要目的是,通过普氏原羚种群生存力模型实例来验证空间建模环境的可靠性、便利性,找出其不足之处,以便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空间建模环境的各种分析功能。通过空间建模环境SME的引入、吸收、完善,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模型的构建过程和模拟过程,为模型与数据集成,模型的空间分析、模型集成奠定基础。 本文研究了人类活动、植被承载量、狼捕杀等因素对普氏原羚种群生存力的影响,通过对历年统计数据的分析,使用STELLA图形化软件,建立了普氏原羚种群生存力模型,然后以哈尔盖区为研究区域,在空间建模环境SME中,对不同情景下对普氏原羚种群进行了模拟和预测,得出了哈尔盖区普氏原羚种群动态变化特征,分析了不同的幸存率、出生率和植被承载量下对普氏原羚的影响。最后利用成熟的VORTEX软件,分析未来100年内普氏原羚种群的灭绝概率,进行交叉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普氏原羚种群生存力模型以及利用SME进行空间和时间模拟是可靠性。主要的结论有: (1) 利用STELLA图形化的建模工具,建立了普氏原羚种群生存力模型。首先建立普氏原羚种群生存力概念模型,然后在概念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定量模型。这为模型构建提供了图形-定量结合的建模模式,也为模型提供了以图形的方式确定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模型确认、参数估计和校准的方法。 (2) 空间建模环境SME作为显空间模型的模拟软件,利用定量模型与GIS完全集成的空间动态建模语言,模拟及预测了普氏原羚种群生存力空间动态变化,其空间操作和分析方法有益于空间分析在模型集成层面的应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3) 应用VORTEX模型软件,通过预测和分析了普氏原羚未来100年的种群变化,一定时间内物种的灭绝概率,以及各种因素对普氏原羚种群灭绝的影响的交叉验证,进一步的验证了普氏原羚种群生存力模型的可靠性。 (4) 经过SME的模拟预测,当出生率在0.15~0.40之间,成年普氏原羚幸存率限定在0.50~0.90之间,在100年内哈尔盖区普氏原羚总数将达到2500头左右。表明随着动物保护措施的稳步实施,普氏原羚的生存环境的改善,以及周边居民保护意识的加强,普氏原羚幼年、成年种群数量总体趋于上升势头。 (5) 通过SME模拟得出,如果出生率下降10%左右,幸存率下降8%左右,尽管普氏原羚种群数据存在着波动变化,但总体趋于下降趋势,且在100年内哈尔盖区普氏原羚将会灭绝。因此,需要通过人工饲养和人工繁殖,以及改善日益恶化的环境,来增加普氏原羚出生率和幸存率。通过增加退耕地,增加公路、铁路的通道,剪掉围栏的铁刺等措施,来减少人类活动对其的侵扰。 本文首次提出了普氏原羚种群生存力模型的概念,并用图形化的建模方式构建了定量模型,然后在显空间模型的模拟环境SME中模拟了3种不同情景下的普氏原羚种群生存力。最后用VORTEX进行了普氏原羚种群生存力分析,VORTEX对种群生存力的分析将是对STELLA图形建模的一种验证和评价。虽然目前普氏原羚数据和参数还很缺乏,参数的率定还需修订,模拟的结果也需要进一步的验证,但目前的研究可以为未来普氏原羚种群的保护,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参考价值。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3-08-22
页码82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casnw.net/handle/362004/21862]  
专题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_研究生学位论文_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罗立辉. 普氏原羚种群生存力模型在空间建模环境中的应用研究[D].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2009.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