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芦苇型水陆交错带中根孔结构及其影响下的水化学研究
作者王为东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02-09-01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尹澄清
关键词芦苇 水陆交错带 根孔 水化学 边界效应
学位专业环境科学
中文摘要本文研究了白洋淀芦苇型水陆交错带中根孔的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根孔作用下苇地.沟壕系统中的水化学状态以及在根孔影响下水陆交错带中的物质传输机理。
(1)首次发现:交错带土壤中水生植物形成的根孔异常发达。据17个大剖面统计,芦苇根孔主要分布在120cm以上,在20-70cm之间尤为集中,其中40-60厘米处根孔面积占剖面面积的2.2%以上。死活根孔数目比例为48.4%和51.6%。50%以上根孔径级小于5mm,然而,径级大于10mm根孔的面积却占到根孔总面积的90%。湿地根孔以横向走向为主。染料示踪和苇地入渗率实验均表明湿地根孔导水迅速,可为氮磷等污染物提供传输、吸附、转化界面。
(2)用野外现场实验验证了水陆交错带根孔净化的新假说。净化机理为,在水位(势)发生变化时,由于芦苇根孔的存在,可使水在陆地和水体之间自由交换至4-8米,从而大大增强了苇地系统的净化效率。此时,溶解于水中的污染物被土壤矿物吸附或降解。在水位为大沽高程8米左右时,白洋淀的苇地.沟壕系统具有最好的净化效率。当水位从7.3m升至8.1m,在苇地内部4m范围内,铵态氮、总氮、溶解态活性磷和总磷浓度减少了90%、64%、99%和92%。然而在干旱年份,当水位为6.5m(低于根孔分布区)时,这种净化区域仅局限在苇地边缘0.5m范围。在水位为8m时,湖泊净化区边界长7670km,有效根孔区体积为9.0x106m3。当水位降到6,5m时,湖泊净化边界区长度减至1530km,有效根孔区体积为2.8×104m3。
(3)芦苇型水陆交错带潜水的主要水化学特征是高浓度的C02、硬度和碱度与低浓度的溶解氧。在苇地潜水中,C02分压是大气中C02分压的23.704倍,氧气分压则为大气中相应分压的5.34%。芦苇根孔相当于一个“C02泵”,向潜水中单向输送C02。自苇地边缘区至中央,主要离子成分呈现空间梯度变化。苇地潜水水化学类型的变化发生在离苇地边缘0.5米处。沟水和潜水中优势阳离子
分别为Na+和Ca2’。苇地潜水中营养盐水平较低,且较为恒定,随周围淀(沟)水中营养盐浓度的变化波动很小。
(4)白洋淀苇地.沟壕系统是由苇地系统、分散沟壕和开阔淀水面构成的多景删系统,其中苇地系统由芦苇群落、苇地土壤和芦苇地下根孔系统组成“三位一体”。苇地和浅沟的宽度通常为30.40m和5.10m,在这样的宽度范围内,湿地芦苇根孔相当于苇地和沟壕之间的“连通器”,可以将水分迅速导流至交错带内部。由于众多浅沟与河道和淀泊相连,这种景观结构大大增加了水陆交错边界的
长度和对陆源营养物质的持留效率。苇地.沟壕系统具有强大的缓冲容量和内部稳定性,因此,我们可以运用苇地.沟壕景观结构和根孔作用理论进行生态工程设计,从而有效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和缓解湖泊富营养化。
学科主题环境水质学
公开日期2011-12-07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rcees.ac.cn/handle/311016/2027]  
专题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王为东. 芦苇型水陆交错带中根孔结构及其影响下的水化学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