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水蚀风蚀交错带植被恢复 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与植物生理生态适应性
作者白文娟
答辩日期2010-05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北京
关键词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 植被恢复 土壤种子库 土壤质量 水分生理生态 光合生理生态
英文摘要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土壤侵蚀严重,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
区。合理的植被恢复措施对于该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
以该区不同生境的植物—土壤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
法,研究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地上植被特征和土壤种子库特征,阐明了植被恢复对土壤质
量的影响,分析了植物水分和光合生理生态适应性。本论文取得如下主要结论:
(1)阐明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地上植被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变化。地上植被以菊科、
禾本科和豆科植物为主,共占物种总数的76%。从生活型来看,主要以多年生草本植物
为主,占物种总数的64%。植被演替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演替初期(1-3a)主要以猪
毛蒿、猪毛菜等一年生植物为主;接着草木樨状黄耆成为群落的主要物种,糙隐子草、
达乌里胡枝子等为主要的伴生物种;15a 以后群落优势种更替为长芒草,而后随着植被
演替过程的进行,长芒草群落的建群种地位一直没有发生变化。丰富度指数随恢复年限
的增加其变化趋势不很明显,Shannon-wiener 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随恢复年限的增加呈
现一定的上升趋势,而生态优势度却呈现下降的趋势。说明随着植被演替进展,群落的
组成结构趋向均匀和稳定。
(2)研究了土壤种子库特征及其对植被恢复的影响。土壤种子库密度范围为105~
6 301 粒·m-2,平均密度为2 095±448 粒·m-2 ;土壤种子库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格局,0-5
cm 土层种子库密度大于5-10 cm,且占土壤种子库总密度的72%。土壤种子库主要以猪
毛蒿、画眉草等演替早期的物种为主,占土壤种子库总密度的62.18%(分别为41.37%
和20.81%),而演替后期物种即目标种却较缺乏。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的物种数目接
近,但其物种种类和功能群组成有一定的差异。二者的相似性总体上较低,其相似性系
数变化于0~0.667。土壤种子库的物种多样性指数随恢复年限的变化趋势与地上植被的
相似。上述结果表明,土壤种子库在植被演替前期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演替后期贡献较小。土壤种子库在植被恢复中的潜力较小,植被恢复还需要适度的人为干预。
(3)阐明了退耕地植被演替对土壤质量的影响。>0.25 mm 团聚体破坏率随恢复年
限的增加呈下降趋势;>0.25 mm 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平均质量直径(MWD)均随恢复
年限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这说明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结构稳定性有所增强。0-200 cm
和200-500 cm 土层平均土壤含水量随恢复年限的增加呈现先减少而后又有所增加的趋
势。在500 cm 土壤水分剖面内,随土层深度的变化土壤含水量具有较大的波动。随着
恢复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表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非正
“U”型变化;且它们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土壤真菌、细菌和放线菌数量与土壤化
学性质随恢复年限增加的变化规律相似。退耕地微生物区系以细菌类群占绝对优势,占
微生物总数的70%以上,其次为放线菌,真菌数量最少。不同恢复年限的蔗糖酶、脲酶
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也与土壤化学性质相似。过氧化氢酶活性随恢复年限增加
的变化规律不明显。
(4)比较了不同植被类型间土壤质量因子的差异。农地和柠条林地的土壤结构和
稳定性较好。0-500 cm 土层土壤含水量平均值基本都小于10%,其排序为:农地(10.53%)
>柠条灌木地(9.46%)>退耕地(8.31%)>油松林地(8.21%)>小叶杨疏林地(4.50%)
>沙蒿地(3.97%)≈刺槐林地(3.95%)。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和微生
物数量基本上均表现为刺槐和农地较高,柠条和小叶杨疏林较低。
(5)通过敏感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确立了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
定量评价了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土壤质量评价指标最小数据集为有机质、速效
磷、蔗糖酶和真菌,其能够反映综合评价指标的信息,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土
壤质量综合评价表明,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土壤质量综合指数表现为演替的前15a 呈
现下降趋势,15a 后开始呈现增加的趋势,即表现出非正“U”型变化。就不同植被类
型而言,研究区土壤质量的排序为:刺槐林地>农地>退耕草地>油松林地>沙蒿地>柠条
灌木地>小叶杨疏林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工培肥土壤的有效作用。总体而言,
研究区土壤质量仍属于较低水平。
(6)分析了植物水分生理生态适应性。叶片渗透势的变化范围为-1.9 MPa(苦菜)~
-4.3 MPa(恢复年限为40a 退耕地的长芒草)。70%的物种集中在-4.0~-3.0 MPa 范围内。
就生活型而言,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渗透势显著大于灌木、乔木和多年生草本(P<0.05),
而多年生植物间渗透势值的差异较小,其排序为灌木(-3.483MPa)<乔木(-3.384MPa)
<多年生草本植物(-3.287Mpa)<一年生草本植物(-2.469MPa)。这说明多年生植物可
能比一年生草本植物从土壤环境中吸收水分的能力强。叶片渗透势和叶片含水量随恢复年限的增加呈显著的下降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拥有较低渗透势的植物在植被演替
的物种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植被演替后期物种对研究区干旱环境具有较强适应性。
长芒草、达乌里胡枝子和草木樨状黄耆的叶片渗透势随恢复年限的增加也均呈现显著下
降趋势,这种种间差异是由植物的表型可塑性引起的,反映了物种对环境的适应。
(7)分析了植物光合生理生态适应性。不同生境植物的光合特征和叶片结构特征的
种间差异较大,这可能是植物长期适应生态环境的结果,同时也与其本身固有的遗传特
性有关。在物种水平上,最大光合速率(Pmax)、光合氮素利用效率(PNUE)和比叶面
积(SLA)随恢复年限的增加呈显著下降趋势,而水分利用效率(WUE)、叶氮含量(Nmass)
与恢复年限相关关系不显著。在群落水平上,除SLA 与恢复年限的相关性不显著以外,
其它指标皆与物种水平的变化趋势一致。研究区物种的Pmax 与WUE、PNUE、Nmass 呈
显著正相关(P <0.05),而与SLA 的相关关系不显著。PNUE 与WUE、SLA 呈显著正
相关(P <0.001),而与Nmass 的相关性不显著;物种的Nmass 与SLA 呈显著正相关(P
<0.001)。同其它地区相比,研究区物种的Pmax、PNUE 和SLA 较低。具有较低Pmax、
PNUE 和SLA 的物种可能更适宜研究区土壤贫瘠的生境。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iswc.ac.cn/handle/361005/8860]  
专题水土保持研究所_水保所知识产出(1956-2013)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白文娟. 水蚀风蚀交错带植被恢复 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与植物生理生态适应性[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0.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