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生态城市规划原理与方法及其在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估中的应用
作者张影轩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09-12-01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欧阳志云
关键词城市化 区域生态系统 社会经济系统 城市规模 人口承载力 决策 urbanization regional ecosystem socioeconomic system city size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decision making
其他题名Principles and methods for eco-city planning and its application in Beijing’s water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 assessment
学位专业环境经济与环境管理
中文摘要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呈现的尖锐矛盾,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生态城市规划的研究和实践也异常活跃,中国尤其如此。但是“生态城市”的内涵和外延以及生态城市规划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和具体内容并不明确。换言之,一个综合分析城市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关系的理论框架体系并没有被建立起来,这自然成为本研究的中心议题和目的。 为此,本研究首先综述了西方学界对城市文明的反思,提出生态城市规划基础理论研究所针对的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而论述了生态城市的概念、原理和规划方法;最后以北京市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估算演示基础理论的应用方法。 本研究采纳深层生态学的系统整体观和生态中心主义思想作为整个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使生态城市规划避免陷入人类中心主义和技术乐观主义的旋涡。与此认识论相呼应的是方法论上的调整,在消化吸收当前对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尽量规避传统科学研究范式中的复杂计算和精确描述方法,通过对城市及其区域生态系统演变历史的考察来建立基本判断的参照系,在尽可能周到的限定条件下作情景分析,在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的有机结合上有所创新。 本研究所给出的“生态城市”的定义是:城市的人口、用地规模及其活动强度保持在城市所处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并对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过程不构成累积性或不可恢复性的干扰和破坏的城市就是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概念的清晰界定为生态城市规划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进而为可持续的城市开发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依据以上原理与方法对北京市现状水资源人口承载力进行综合分析和计算,在与现实情况最为接近的城市人均综合生活用水量为75m3/人·年的情形下的人口承载力大致在688到800万人之间。而北京市2003年的实际人口1456万人,大约是前者的2倍。这是导致北京市经济增长和城市扩张与水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的根源所在。
语种中文
学科主题环境管理学
公开日期2011-04-27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rcees.ac.cn/handle/311016/583]  
专题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张影轩. 生态城市规划原理与方法及其在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估中的应用[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9.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