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之间的关系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刘静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10-06-01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欧阳志云 ; 苗鸿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 当地社区 关系模式 利益群体 管理效果 环境态度 社区参与 nature reserve local community interaction pattern stakeholders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environmental attitud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其他题名Interaction pattern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between nature reserves and local communities
学位专业环境经济与环境管理
中文摘要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影响着当地社区的经济发展、生活质量和文化教育,而当地社区又 会反作用于自然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如果管理不当,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可能发生 激烈的矛盾冲突。 本文运用社区管理效果评价方法对全国除香港、澳门和台湾以外的31 个省、直辖市、 自治区的634 个各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问卷调查,考察了我国自然保护区在社区参与、社 区共管和与社区的协调发展方面的管理现状。通过对四川卧龙、重庆缙云山和海南铜鼓岭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地调查和研究,揭示我国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之间的关系模式, 建立一套评价二者关系模式的指标体系,运用组合赋权法,对各保护区内的利益群体(包 括农户、个体经营者、管理人员和游客)发放调查问卷,从而揭示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 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征:发展协调型、发展失衡型(包括社区不利型和保护区不利型)和冲 突竞争型。以缙云山为案例,对自然保护区内利益相关群体的环境态度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此基础上,揭示社会因素(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政策、利益群体的社会背景以及利益群体 的环境态度)和经济因素(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限制以及生态旅游的发展与受益)对保护 区与社区关系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社区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各个区域之间没有显著差 异(P>0.05),而国家级保护区的社区管理效果整体上比省级好。卧龙保护区以发展协调型 关系模式为主,而缙云山保护区则呈现出发展协调型和冲突竞争型共存的现状。缙云山保 护区内的利益群体中,管理人员的环境态度最为友好,相比而言,个体经营者保护环境的 意识最低。而且,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倾向于支持环境保护政策。环境态度、利益群体的 年龄和受教育程度、旅游业的发展、非木林产品的采集、社区参与、社区经济收入等均对 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之间的矛盾冲突有显著影响。因此,建议通过有效保护生物资源, 完善职工管理制度;开展生态旅游,提高社区参与水平;为社区寻找替代生计,拓展收入 来源;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多方位补偿野生动物破坏;开展环境教育,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结合生态移民,缓解人为干扰等措施协调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关系,实现自然保护区的 可持续发展。
语种中文
学科主题环境管理学
公开日期2011-04-25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rcees.ac.cn/handle/311016/568]  
专题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刘静. 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之间的关系模式及其影响因素[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0.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