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性质及有机碳动态研究——以岷江上游油松人工林为例
作者胡会峰
学位类别硕士
答辩日期2006-06-01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刘国华
关键词植被恢复 油松人工林 土壤理化性质 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岷江上游 Vegetation restoration Pine plantation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Soil organic carbon Labile soil organic carbon the Upper Minjiang river region
其他题名Dynamics of Soil Properties and Organic Carbon along the Chronosequence of Vegetation Rehabilitation —A Case Study of Pine Plantation in the Upper Minjiang River Region, China
学位专业生态学
中文摘要大气中CO2 等温室气体的快速增加,使全球气候系统发生了有史以来从未有过 的急剧变化,主要表现在全球变暖、降水时空格局变化、海平面上升等方面,从而影 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为此,旨在减缓大气中CO2 增加,保护全球气候系统的《京 都议定书》中明确提出造林、再造林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 我国是世界上人工林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CO2 排放国。因此, 阐明我国造林后土壤碳积累机制以及这种积累的空间分异和时间动态,不仅是国家林 业科学理论和造林工程决策的需要,也是我国未来环境气候外交谈判的需要,同时也 为准确评估我国人工林的碳吸收量和吸收潜力,减少区域及全球陆地碳循环的不确定 性奠定基础。 本论文选取岷江上游大沟流域内不同恢复时期(12 年、18 年、25 年、35 年)的油 松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时间序列方法,通过野外定点实验调查 和采样分析,研究了油松人工林恢复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有机碳及其活性的动态变 化,系统分析了油松人工林不同恢复阶段土壤碳固定和碳分配的模式和原理,以及森 林凋落物输入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植被恢复改善了林下土壤的结构和肥力状况,沿恢复梯度,土壤容重逐渐下降, 土壤孔隙度、粘粒、比表面积、有机质含量以及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D)都随着林龄 的增加而增加,分形维数(D)与各个理化性质之间都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可以用 来定量反映土壤质量的优劣。 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恢复时间的增加而增加,0-50cm 内土壤有机碳含量从5.59 kg·m-2 增加到12.64 kg·m-2,土壤平均固碳速率为0.31 kg·m-2·yr-1。不同方法得到的土 壤活性有机碳的比例各不相同,但都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此外,沿恢复梯度, 土壤活性有机碳所占比例逐渐下降,土壤的固碳能力在提高,这种趋势在非保护性有 机碳和0.02 mol•L-1 KMnO4 氧化态有机碳中表现最为明显。 凋落物作为土壤有机碳的主要来源之一,对土壤碳的积累起着重要的影响。凋落 物生产量和凋落物分解实验表明: 12a、25a、35a油松人工林的年凋落量分别为2.34、 3.00和2.29 Mg·hm-2;输入到地下的碳含量分别是0.41、0.41、0.38 Mg·hm-2·yr-1。
语种中文
学科主题系统生态学
公开日期2010-05-20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rcees.ac.cn/handle/311016/118]  
专题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胡会峰. 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性质及有机碳动态研究——以岷江上游油松人工林为例[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6.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