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南海内潮生成与传播的数值模拟研究
陈默1; 陈学恩1; 张洪欣2; 龚延昆1; 张哲恩1
刊名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8
卷号48期号:2页码:1-10
关键词南海 内潮 数值模拟 MITgcm South China Sea internal tide numerical simulation MITgcm
ISSN号1672-5174
英文摘要利用边界八分潮驱动的MITgcm模式,对整个南海海区的内潮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吕宋海峡出现因内潮引起的强烈等密面起伏,其振幅可以达到30 m;在西沙群岛西侧海域和南海南部陆架、陆坡坡折处也出现因内潮引起的小振幅等密面起伏,振幅可达到10 m以上,这表明该两处海域也是南海内潮的可能源地。通过断面分析,验证了西沙群岛西侧海域和南海南部陆架、陆坡坡折处均有内潮射线产生。内潮能通量的分析表明,吕宋海峡处大潮期间东传的平均斜压潮能功率为11.4GW,西传的斜压潮能功率为14.6GW;在西沙群岛西侧海域,东南方向传播的斜压潮能功率为0.28GW,西北方向传播的斜压潮能功率为0.08GW;在西沙群岛西侧海域和南海南部陆架、陆坡坡折处海域的斜压潮能通量的量级可达20 kW/m。在南海南部陆架、陆坡坡折处海域,东北方向传播的内潮能通量为0.54GW。通过分析上述三个典型海域内潮能通量的时间序列发现,第一模态内潮在吕宋海峡的传播相速度可达3.1 m/s,在南海中部的传播速度可达2.2 m/s;在上述三处内潮源地均有高模态内潮产生。
资助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 海南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项目 ; 山东省超级计算科技专项 ; 泰山学者计划项目资助
WOS研究方向Oceanography
语种中文
CSCD记录号CSCD:6159444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fio.com.cn:8080/handle/2SI8HI0U/18437]  
专题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作者单位1.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 青岛, 山东 266100, 中国
2.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 青岛, 山东 266100, 中国
3.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 青岛, 山东 266100, 中国
4.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 青岛, 山东 266100, 中国
5.国家海洋局北海海洋技术保障中心, 青岛, 山东 266033, 中国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陈默,陈学恩,张洪欣,等. 全南海内潮生成与传播的数值模拟研究[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8,48(2):1-10.
APA 陈默,陈学恩,张洪欣,龚延昆,&张哲恩.(2018).全南海内潮生成与传播的数值模拟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48(2),1-10.
MLA 陈默,et al."全南海内潮生成与传播的数值模拟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48.2(2018):1-10.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