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上海财经大学  > 上海财经大学
朋友圈缘何而发:社会心理视阈下大学生微信自我呈现策略及影响因素研究
李耘耕; 朱焕雅
刊名新闻记者
2019-05-05
期号2019年05期页码:25-35
关键词微信朋友圈 自我呈现 孤独感 社会支持 亲密关系
ISSN号1006-3277
DOI10.16057/j.cnki.31-1171/g2.2019.05.003
英文摘要自戈夫曼以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利用各种语言及行为符号进行印象管理,进而建构自我身份的研究在社会学和传播学中都颇受关注。如今,社交媒体已成为人们,尤其是年轻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交往媒介,本研究从中国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入手,探究他们在朋友圈中自我呈现的策略样态以及影响因素。本研究利用以京沪大学生为主体的样本分析发现,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策略有三个基本维度:他人中心程度、自我中心程度以及前后台控制程度。在展现这三个基本维度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不同策略维度影响因素的阶层回归模型。该回归模型基于社会心理的理论视阈,将人口和社交媒介使用习惯作为控制变量,关注孤独感、社会支持与亲密关系对朋友圈自我呈现策略的影响。研究发现,孤独感越强的大学生,自我呈现愈以他人为中心,并严格地进行前后台控制。而社会支持与亲密关系中依恋焦虑感对自我呈现的三种策略均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些研究结果说明年轻大学生的现实社会心理因素与朋友圈自我呈现策略的选用具有较强的联系,这提示我们可以通过大学生的线上自我呈现行为来反观他们现实社会心理与社会关系的状况。
URL标识查看原文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10.2.47.112/handle/2XS4QKH4/10569]  
专题上海财经大学
作者单位1.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
2.北京大学心理认知与科学学院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李耘耕,朱焕雅. 朋友圈缘何而发:社会心理视阈下大学生微信自我呈现策略及影响因素研究[J]. 新闻记者,2019(2019年05期):25-35.
APA 李耘耕,&朱焕雅.(2019).朋友圈缘何而发:社会心理视阈下大学生微信自我呈现策略及影响因素研究.新闻记者(2019年05期),25-35.
MLA 李耘耕,et al."朋友圈缘何而发:社会心理视阈下大学生微信自我呈现策略及影响因素研究".新闻记者 .2019年05期(2019):25-35.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