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盐化灰漠土开垦前后土壤有机碳存贮与微生物活性的对比研究
作者李晨华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09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导师李彦,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关键词盐化灰漠土
其他题名Soil organic carbon stock and microbial activity of saline gray desert soil: before and after cultivation
中文摘要本研究以准噶尔盆地南缘的阜康地区盐化灰漠土为例,结合野外观测与室内实验,对比研究了荒漠与其毗邻农田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其活性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并对SOC含量与贮量的土壤剖面(0-250 cm)垂直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荒漠开垦后,表层土壤SOC含量明显降低,微生物群落组成发生改变,微生物活性明显增强,具体表现为:细菌数量增加,真菌无明显变化,放线菌则显著减少。总体而言,真菌在荒漠土壤矿化作用中占主导,细菌则在农田土壤中占优势。 温度在一定土壤湿度范围内对盐化灰漠土土壤微生物活性有增强促进作用。荒漠土壤中干旱与高盐抑制了微生物对SOC的分解和矿化,但开垦后土壤湿度增加,盐分下降,加之土壤湿度与温度极显著的交互作用,使得开垦后土壤表层SOC对于微生物的可利用性增强,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变,进而SOC的矿化作用加强,表层土壤碳库随之消减。土壤干湿变化对荒漠土壤与农田土壤性质有明显影响。干湿处理并于25°C培养10 d后,荒漠土壤pH值、有效N与P含量增加,SOC含量减少;而农田土壤有效P增加,有效N降低。同时,干湿处理使得荒漠土壤与农田土壤微生物活性骤然增加,但荒漠土壤受其影响更大,这与野外湿润事件(灌溉或降雨)监测结果一致。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使得开垦前后的土壤环境与微生物群落组成发生显著的改变,这极可能是荒漠土壤与农田土壤对干湿处理反应有所差异的重要原因。荒漠开垦后,虽然表层土壤SOC含量减少了27%,但中层与底层 (20-250 cm) SOC含量与贮量显著增加,使得土壤剖面总SOC贮量 (0-250 cm) 增加了57%。与荒漠土壤相比,农田土壤有机碳在表层以消耗为主;中层 (20-60 cm) 土壤有机碳库受碳存贮与消耗作用的共同控制,但存贮作用更为强烈,该层SOC有明显累积;底层 (60-250 cm ) 有机碳以存贮为主,较为稳定。此外,荒漠与农田底层SOC量占全剖面总有机碳量的65% 以上,而底层碳释放量所占比重则分别达到75 % 与68 %,显示了盐化灰漠土深层土壤碳循环的重要性。开垦使得盐化灰漠土表层土壤碳含量损失,但全剖面总碳量明显增加。
语种中文
学科主题农学
公开日期2010-11-12
页码共108页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xjlas.org/handle/365004/8422]  
专题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_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2010年以前数据)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李晨华. 盐化灰漠土开垦前后土壤有机碳存贮与微生物活性的对比研究[D].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2009.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