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北京大学  > 城市与环境学院
明代大同镇粮食供应的地理圈层关系
李晶
刊名农业考古
2017
关键词明代 大同 粮食 圈层
英文摘要明代大同镇的粮食供应地存在明显的地理圈层结构.圈层中心为本地屯田,囿于自然条件限制,无法自足.第二层为三百里缓冲区,本色供应,是最直接的补给地,同时也是粮食交易的缓冲市场,保证了基本粮食供应的稳定.第三层扩展至山西全省,为粮食的主要供应区,允许以折银折色的形式来控制运输成本.最外层是临时补充区,从华北到江南,以银为主,具有临时性和补充性.圈层结构的形成,是农业生产成本和粮食运输成本相互平衡的结果,也是明政府在边粮改银的大趋势下,从地理空间的角度寻求银、粮平衡的尝试.; 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500年来中国农业空间格局演变及其环境影响”; 1; 138-146
语种英语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pku.edu.cn/handle/20.500.11897/488923]  
专题城市与环境学院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李晶. 明代大同镇粮食供应的地理圈层关系[J]. 农业考古,2017.
APA 李晶.(2017).明代大同镇粮食供应的地理圈层关系.农业考古.
MLA 李晶."明代大同镇粮食供应的地理圈层关系".农业考古 (2017).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