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五株海绵来源共附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
作者庞小艳
答辩日期2018
授予单位南海海洋研究所
导师刘永宏
关键词海绵来源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生物活性,绝对构型
学位名称博士
其他题名Secondary Metabolites and Bioactivities of Five Fungi derived from sponges
学位专业海洋化学
英文摘要海洋微生物已经成为活性天然产物的重要来源,海洋真菌因其能产生结构新颖、药理活性独特的次级代谢产物而倍受人们关注。海绵是丰富多样的微生物的避风港,同时也是海洋真菌的重要来源之一。在已报道的海洋真菌来源的次级代谢产物中,不论化合物总数量,还是新化合物的数量,位居首位的都是海绵来源真菌。为了寻找结构新颖的药物先导化合物,本论文对采集自中国广东徐闻市的美丽属海绵中分离的真菌,采用薄层层析(TLC)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进行化学筛选,并结合课题组前期测试的卤虫致死试验,选取五株真菌对其发酵物进行了系统的分离,并对其次级代谢产物的结构及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通过硅胶、葡聚糖凝胶LH-20、C-18反相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PTLC)、HPLC等现代分离手段,从五株海绵来源共附生真菌中共分离得到110个化合物,并利用核磁(NMR)、质谱(MS)、紫外(UV)、红外(IR)等现代波谱技术,以及对照文献数据的方法,共鉴定了其中105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新化合物34个,采用X-ray单晶衍射法,Mosher法,圆二色谱(CD)等方法确定了新化合物的绝对构型。从菌株Setosphaeria sp. XWS02F52中分离得到44个化合物(1–44),其中新化合物19个,包括苯酞类化合物(1–4),二氢异香豆素衍生物(5–9),吡喃酮衍生物(10–15和34),呋喃酮衍生物(16),缩酚酸环醚(17和18);从菌株Alternaria sp. XWS02F51中分离得到27个化合物(35和45–70),其中新化合物6个,包括苝醌类衍生物(45和46),细格菌素衍生物(47),苯酚衍生物(48)和两个互为消旋体的苯酞类化合物(49和50);从菌株Cladosporium sp. XWS02F58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43和71–79),其中新甾醇3个(71–73),新二氢异香豆素1个(74);从菌株Trichoderma sp. XWS02F14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44和80–87),其中3个新聚酮类化合物(80–82);从菌株Penicillium sp. XWS01F03中分离得到19个化合物(38和88–105),其中新化合物2个,包括1个吡喃酮衍生物(88),1个苯的衍生物(89)。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根据化合物类型,对部分化合物进行了抗病毒,抗肿瘤,抗真菌,抗氧化,抗结核菌酶等活性的初步筛选。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化合物22和83对肠病毒71有较强的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19.6和25.7 μM;化合物22和72对流感病毒H3N2有弱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19.0和16.2 μM;化合物6和20对流感病毒H1N1有较强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4.1和20.1 μM;10 μM浓度的化合物21,75,77对人脑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株(U87)有弱抑制活性,细胞存活率分别为80%,72.2%和77.2%;化合物45对K562(人白血病细胞),SGC-7901(人胃癌细胞)和BEL-7402(人肝癌细胞)有细胞毒活性,IC50值分别为26.58±0.80,8.75±0.13和13.11±0.95 μg/mL,化合物53对K562有细胞毒活性,IC50值为19.67±0.19 μg/mL;化合物17和18显示有中等抗芒果和橡胶炭疽菌的活性,MIC值为156–625 μg/mL;化合物28有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IC50值为38.4 μM;化合物69有结核菌酶抑制活性,IC50值为28.3 μM。综上所述,本论文对五株海绵来源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发现了34个新颖化合物,丰富了海洋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结构类型,发现了多个具有较好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为海洋微生物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开发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scsio.ac.cn/handle/344004/18013]  
专题南海海洋研究所_学位论文(博士)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庞小艳. 五株海绵来源共附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D]. 南海海洋研究所. 2018.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