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受损区恢复初期植物与微生物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崔羽1,2; 严思维1,2; 吴建召1,2; 罗清虎1,2; 林勇明1,2; 王道杰3; 吴承祯1,4
刊名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9
卷号25期号:2页码:215-224
关键词汶川地震 生态恢复 土壤呼吸 植被生物量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酶活
ISSN号1006-687X
DOI10.19675/j.cnki.1006-687x.2018.05024
其他题名Effects of plant and microbial biomass and enzyme activities on soil respiration in the preliminary stage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产权排序3
文献子类Article
英文摘要为了解汶川地震灾区不同恢复方式土壤呼吸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选取干旱河谷气候区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设置受损治理、未受损、自然恢复3种恢复方式的固定样地,于2015年9月到2016年9月测定土壤呼吸、植被生物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分析各指标的季节变化特征及与土壤呼吸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土壤呼吸速率和9种生物学性质(植被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土壤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脲酶、纤维素酶和蔗糖酶活性)在两个气候区的季节变化特征整体表现为冬春低、夏秋高.两个气候区的土壤呼吸速率、植物生物量、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脲酶和蔗糖酶活性以及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碱性磷酸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干旱河谷气候区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均表现为未受损区>受损治理区>自然恢复区,在受损治理区和自然恢复区各指标的恢复率介于11%-114%.两个气候区土壤呼吸的影响因子存在差异性,干旱河谷气候区主要为植物总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微生物量氮含量以及土壤脲酶活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主要为碱性磷酸酶、纤维素酶活性.本研究表明不同恢复方式区域土壤呼吸速率存在差异性,群落植被生物量、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酶活性是影响土壤呼吸的主要因子.
语种中文
CSCD记录号CSCD:6487940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imde.ac.cn/handle/131551/26485]  
专题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_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通讯作者林勇明
作者单位1.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福州 3500022;
2.福建省高校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与经营重点实验室 福州 3500023;
3.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成都 6100414;
4.武夷学院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 南平 354300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崔羽,严思维,吴建召,等. 汶川地震受损区恢复初期植物与微生物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对土壤呼吸的影响[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9,25(2):215-224.
APA 崔羽.,严思维.,吴建召.,罗清虎.,林勇明.,...&吴承祯.(2019).汶川地震受损区恢复初期植物与微生物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5(2),215-224.
MLA 崔羽,et al."汶川地震受损区恢复初期植物与微生物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5.2(2019):215-224.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