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黄土高原冬小麦产量差及其水氮利用效率分析
作者张玲玲
答辩日期2019-05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关键词产量差 产量提升 氮肥农学效率 冬小麦 灌溉水利用效率
学位名称农学博士
英文摘要

黄土高原是中国主要的冬小麦产地之一,探究该地区实际产量、水分限制产量、氮素限制产量与潜在产量之间产量差的时空分布特征,有助于定量估计区域内冬小麦产量的可提升空间,揭示限制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明确未来提升作物产量的重点区域和优化增产的关键措施。本研究在全球产量差评估系统中的GYGA-EDGlobal Yield Gap Atlas Extrapolation Domain)法划分的气候区基础上,根据冬小麦生育期内需要的有效生长积温(GDD)、干旱指数(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蒸腾量)、DEM和地形因素,在保持了县界完整性的前提下,将黄土高原冬小麦种植区划分为4个农业气候区(Ⅰ,Ⅱ,Ⅲ和Ⅳ)。基于冬小麦种植区内32个气象站1961-2016年逐日气象资料、土壤数据、作物管理资料和各省市的统计年鉴,结合APSIM–Wheat模型模拟和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分析研究区冬小麦各级产量差的时空分布特征,解析引起产量差的主要限制因素并量化其限制程度。根据1961-2016年冬小麦生长季内逐年的降水量,将其划分为三种降水年型,明确了不同降水年型下的灌溉水利用效率(Irrigation water use efficiencyIWUE)和氮肥农学效率(Agronomic efficiency of applied NitrogenAEN),并探讨了不同降水年型下黄土高原各区域冬小麦产量的提升空间。主要结果如下:

11961-2016年黄土高原冬小麦潜在产量最高,氮素限制产量最低,产量面积加权平均值分别为8868.62kgha-15415.61 kgha-155年来潜在产量、水分限制产量每年分别减少9.6 kg ha-121.17 kg ha-1yr-1,氮素限制产量则每年增加0.92kg ha-1。水分限制产量变异系数最大,为14.3%,该产量稳定性最差。各气候区中,区冬小麦潜在产量最高,氮素限制产量最低。区潜在产量最低而氮素限制产量最高。区水分限制产量最高,而区水分限制产量最低。

2)气候变化背景下,冬小麦生长季内的太阳辐射、降水量、最高温度分别是影响黄土高原冬小麦潜在产量、水分限制产量和氮素限制产量的主要因素,均为正效应(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640.830.63

3)黄土高原冬小麦实际产量的空间差异明显,整体呈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全区平均产量为3382kg ha-1,以每年增加64.99 kg ha-1的幅度上升。提高Ⅰ区的化肥施入,Ⅱ和Ⅲ区的农业机械投入,Ⅳ区的灌溉量可以最大程度地增产。

4)黄土高原冬小麦产量仍旧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影响各气候区产量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不同。黄土高原冬小麦实际产量仅达到潜在产量的43%,提升空间较大。两者之间产量差的平均值为5046.58 kg ha-12005-2016年,每年174.62 kg ha-1的幅度下降。水分限制产量占潜在产量的比例为73%,仍旧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两者之间产量差的平均值为2353 kg ha-155年来该产量差平均每年增加11.57 kg ha-1。由氮素限制引起的产量差平均为3430 kg ha-1。氮素限制产量占潜在产量的比例为61%,提升空间稍大。55年来该产量差呈缩小趋势,每年下降11.57 kg ha-1。氮肥对黄土高原冬小麦产量影响最大,水分其次,但是对各地区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氮肥水平对Ⅰ区的影响最大,水分投入对Ⅳ区的影响最大。

5)干旱年型黄土高原冬小麦IWUE最高,为52.31%。在该年型下通过补充灌溉,产量的可提升空间最高,为39.9%。各气候区中,增加Ⅰ区的灌溉投入,得到的收益回报更大。湿润年型黄土高原冬小麦AEN最高,为50.11%。该年型下施加氮肥产量提升空间最高,为40.3%。提高Ⅲ区的氮肥利用效率是缩减该区氮肥限制造成的产量差的关键。

语种中文
DOI标识
URL标识查看原文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iswc.ac.cn/handle/361005/8800]  
专题水保所2018届毕业生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张玲玲. 黄土高原冬小麦产量差及其水氮利用效率分析[D]. 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9.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