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次生泥石流形成模式与机理
杨成林1,2,3; 陈宁生1,3; 李战鲁1,3
刊名自然灾害学报
2011
卷号7期号:3页码:31-37
关键词泥石流 汶川地震 山地灾害 灾害防治
ISSN号1004-4574
DOI10.13577/j.jnd.2011.0306
其他题名Formation mode and mechanism for debris flow induced by Wenchuan earthquake
产权排序1
文献子类Article
英文摘要以汶川地震灾区的典型的代表性泥石流案例为基础,分析了汶川地震次生泥石流的形成地形地貌、降水和土源条件特征,概括分析了汶川地震泥石流形成的5种模式,即:(1)沟床启动型;(2)坡面崩滑转化型;(3)震裂表土侵蚀启动型;(4)滑坡表面土体液化型和(5)松散坡积物冲切沟启动型。分析了这些形成模式的启动机理。地震次生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包括土力类和水力类。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细颗粒含量,尤其是粘土颗粒含量;此外低密度干燥度较高的土体在降雨作用下易湿陷,体积收缩,从而有利于土体孔隙水压力的升高,而有利土体强度的降低,导致泥石流的启动。所以地震灾区的泥石流集中分布于干旱河谷松散固体物质大量存在且以花岗岩风化壳和碎屑岩及其变质岩为主的地区,降雨量特征与国内外众多泥石流的降雨特征可以比较,其模式多样。
语种中文
CSCD记录号CSCD:4256725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imde.ac.cn/handle/131551/25988]  
专题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_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通讯作者陈宁生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杨成林,陈宁生,李战鲁. 汶川地震次生泥石流形成模式与机理[J]. 自然灾害学报,2011,7(3):31-37.
APA 杨成林,陈宁生,&李战鲁.(2011).汶川地震次生泥石流形成模式与机理.自然灾害学报,7(3),31-37.
MLA 杨成林,et al."汶川地震次生泥石流形成模式与机理".自然灾害学报 7.3(2011):31-37.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