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三种海水经济鱼类早期发育生物学的研究
作者于道德
答辩日期2008-06-06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授予地点海洋研究所
导师李军
关键词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 条石鲷 胃腺 幽门盲囊 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 冠状幼鳍 甲状腺滤泡 龟裂
其他题名A rudimentary study on the early life history of three marine economical teleosts
学位专业海洋生物学
英文摘要海水经济鱼类的养殖在我国已经形成第四次海水养殖浪潮,经济效益显著,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海水养殖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然而在海水养殖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是早期发育阶段的高死亡率,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水养殖产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海水鱼类养殖的关键为高质量,高存活率苗种的生产和培育,由于鱼类种类繁多,生物多样性丰富,对应实际的繁育技术,尤其是新品种的开发,必须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每一种鱼类早期发育有所了解,并将形态和组织上的数据用于指导生产。 本文通过显微观察和组织学研究,主要描述和研究了我国北方三种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条斑星鲽、杂交鲆、条石鲷)的早期发育生物学,并结合实际生产进一步阐明关键期的产生原因,机理以及采用相应的对策。具体结果如下: 1.条斑星鲽:作为冷温性鲆鲽鱼类,条斑星鲽早期发育过程的特征主要有: ① 条斑星鲽受精卵无油球,卵子呈半浮性;不同步卵裂现象提前,发生在第三次卵裂;卵裂期裂球大小差异大。孵化过程较长,在水温8 ± 0.3℃,盐度33的条件下,经9 d孵化。条斑星鲽胚胎发育的不同时期对温度的敏感性不同,其中原肠期对温度比较敏感。 ②在8-10℃,盐度33的条件下,8-9 dph开口摄食。且开口时,其吻前端出现有一点状黑褐色素,构成了条斑星鲽仔鱼“开口期”的重要标志。卵黄囊于消失。在后期仔鱼末期,背鳍和臀鳍上形成特有的黑褐色条斑带。 ③杯状细胞首先出现在咽腔后部和食道前段,胃腺和幽门盲囊出现于29 dph,变态期始于30dph。在条斑星鲽早期发育过程中,观察到其直肠粘膜层细胞质出现大量嗜伊红颗粒,为仔鱼肠道上皮吸收的蛋白质。 ④首先淋巴化的免疫器官是头肾,然后是胸腺和脾脏,这与大部分硬骨鱼类不同。条斑星鲽除头肾和脾脏外,胸腺实质也形成MMCs。其中以脾脏形成MMCs最为丰富,形态多样。 2. 杂交鲆:为同属的牙鲆和夏鲆间的远缘杂交种,其发育过程的特点为: ① 在温度为15.4~16.0℃,杂交鲆胚胎从受精到孵化所需的时间为76 h左右,胚孔关闭前期,胚胎先出现视囊及克氏囊,而后形成体节。孵出前胚体在卵膜内环绕不到1周。 ② 孵化后消失。杂交鲆群体变态间隔长(34-60 dph),且变态高峰期出现的冠状幼鳍不明显(与母本牙鲆相比),数量为7-8根。 ③组织学观察发现,其消化系统中胃腺出现较晚,且胃腺发育过程缓慢(与母本牙鲆相比)。甲状腺滤泡增生不明显,颜色较浅,数量较少。杂交鲆在早期发育过程中,并没有出现鳔原基。 3. 条石鲷作为岩礁性的暖水性鱼类,早期发育过程也较为特殊,包括外形以及内部的器官结构。主要特点有: ① 受精卵:受精卵卵黄上具有龟裂结构,为鱼卵的分类特征之一。 ② 初孵仔鱼:初孵仔鱼背鳍膜上的黑色素,从体背面向背鳍膜边缘移动,到3dph仔鱼基本消失,此为本种仔鱼发育所特有的特点。 ③ 后期仔鱼和稚鱼:肠道肌肉层加厚明显,仔稚鱼胃肠排空率急剧上升,死亡率增加,通过改善常规的投饵方式部分解决了这个死亡高峰的问题。在幼鱼初期,牙齿融合为骨喙,为石鲷科鱼类的特征。 ④胸腺上皮分泌细胞:类似的现象同样在虹鳟鱼中发现,但是虹鳟鱼胸腺上皮分泌细胞不如条石鲷的丰富,同样也不如条石鲷的排列整齐,而是零星分布在胸腺上皮与咽腔接触的表面。除了正常的造血器官—脾脏和头肾外,肝脏、胰腺和鳔等多种组织等也出现MMCs,此现象在硬骨鱼类不多见,一般发生在软骨鱼类。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0-11-04
页码132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192]  
专题海洋研究所_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于道德. 三种海水经济鱼类早期发育生物学的研究[D]. 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08.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