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中更新世末期以来黄渤海陆架区衍生沉积体的研究
作者韩德亮
答辩日期1999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关键词中更新世末期 黄、渤海陆架 衍生沉积 近源沉积 古冬季风
学位专业海洋地质学
英文摘要大量的钻孔及浅地层部面分析资料已经证实,最后冰期时期陆架上的古季风活动得到了加强,风力搬运作用是陆架上的主要外营力,长期而又稳定的干冷季风使海退后的陆架上的海相地层发生解体,出现了沙漠环境,其范围要占据黄、渤海和东海的大部分地区,并在其下风头形成衍生沉积-黄土。晚更新世末期,强劲古季风活动的结果,在中国西部形成沙漠——黄土堆积群(黄土高原及其以西的沙漠区),当它到达陆架区以后,风蚀作用继续存在,会产生同样的地质效果,因而在中国东部陆架区,形成两个新的沙漠-黄土堆积群。其一为渤海沙漠-黄土堆积群,包括渤海海底、渤海海岸一带的古沙漠活动区和辽东半岛西岸、庙岛群岛以及山东蓬莱以西的含有孔虫的黄土沉积。其二为黄海沙漠-黄土堆积群,包括苏北浅滩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全新世以前的沙漠活动区和南京一带的下蜀黄土。当冰期逐渐结束,气候转暖,冬季风逐渐减弱之际,南黄海及长江三角洲一带的沙漠范围也相应地缩小,黄土分布的位置也随之缩小。这样在原先的沙漠活动区变成了黄土分布区,也就是所谓硬粘土沉积区。随着古季风活动的进一步衰退和海面的不断升高,来自陆架区的东北风不再是干冷的气流,而是湿度逐渐增大的冷湿气流。在这种环境背景下,长江三角洲地区和陆架上出现有于沼泽发育的环境,所以在全新世海侵的前夕往往形成薄层泥炭沉积。从距今18000年的最后冰期最盛时期到距今10000年开始的全新世海侵,全球气候发生过急剧的变化。位于亚洲东部的古季风活动也经历了盛衰变化。陆架区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地中出现沙层、硬粘土和泥炭层的沉积序列,即“三元沉积结构”,是古冬季风盛衰过程的最好记录。黄河的贯通与青藏高原隆起密切相关,黄河不可能在海拔较高的源头出现之前就已存在。冰期海退时期的陆架不存在类似现在的黄河。现代长江口以北地区在最后冰期时期,为非常恶劣的自然环境,部分地区为冻土带分布区、部分地区为古沙漠活动区。从距今12000年开始,全球气候转暖,大陆冰川逐渐消失,山地冰川后退,洋面升高,在这一过程中黄河得到较多的水量,贯穿成现代的河流系统。而后,随着海面的进一步升高,黄河三角洲不断向西迁移,而进入历史时期。在莱州湾E孔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不同时期沉积物中地球化学特征有明显差别。沉积物粒度变化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间冰期主要以砂质沉积为主;冰期以粉砂沉积为主。但晚更新世末期时,在强烈的古冬季风作用下,发生陆架沙漠化,也沉积了一层砂质沉积。衍生沉积的成因的核心是近源沉积。黄渤海陆架衍生沉积中普遍含有孔虫、放射虫、海绿石和粒度组成较粗,大多数都属于近源沉积,真正能随高空气流进行洲际输送黄土物质,是一些非常细粒的尘埃。中更新世期间,苏北宿迁一带的第三纪紫红一红色粘土就已经出露地表,并经常受到风暴的侵蚀。当紫红一红色粘土被搬运到丘陵一带,就形成了下蜀土沉积;当它落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湖相环境时,就形成了岩芯中所见到的杂色粘土。所以下蜀土地属于近源沉积。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0-11-04
页码66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784]  
专题海洋研究所_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韩德亮. 中更新世末期以来黄渤海陆架区衍生沉积体的研究[D].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1999.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