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脉红螺幼虫变态过程多组学解析及关键基因的调控作用
作者宋浩
答辩日期2018-05-08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关键词脉红螺 附着变态 转录组 蛋白组 代谢组 Microrna 内参基因 5-ht Receptor Nos
学位名称理学博士
英文摘要

脉红螺(Rapana venosa),自然分布于我国的渤海、黄海和东海以及日本海等海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贝类,但在欧洲黑海、爱琴海、美国切萨皮克湾、阿根廷拉普拉塔河等海域为生物入侵种,对当地的双壳贝类资源造成破坏。变态过程是贝类生活史中重要的发育阶段,变态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贝类种群资源变动。因此,研究脉红螺幼虫变态机理,对于促进其苗种繁育、资源恢复、生物入侵防控等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本研究利用RNA-seqiTRAQGC-MSReal time PCR等技术对脉红螺幼虫变态过程分子机理展开研究,从转录组水平、蛋白质组水平和代谢组水平揭示了幼虫变态过程调控特征,筛选了脉红螺变态过程中的差异表达的关键转录本/蛋白组/代谢物,并对它们在变态中发挥的潜在生物学功能进行了探讨;开展了脉红螺幼虫变态过程microRNA的响应特征研究,筛选了变态中的差异表达的microRNA并对它们潜在调控的靶基因进行预测,揭示其在变态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筛选了在脉红螺变态发育过程中和在不同组织中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为将来进一步研究关键基因在变态过程中的表达水平提供基础;获得关键基因5-HT receptorNOScDNA序列,探讨了其在脉红螺变态过程中表达特点及调控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早期发育阶段的转录组建库

利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转录组进行测序,建立了脉红螺转录组数据库,为后继的发育基因表达谱研究和分子调控机理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该转录组数据库包涵212049Unigene,平均大小为619bp。其中有70877Unigene至少在一个数据库内成功注释,占所有序列的33.42%。对所有Unigene按功能进行了分类,讨论了表达量最高的前20条基因潜在的生物学功能,并挑选了6条与神经内分泌相关的基因研究其在变态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情况。

2、变态过程的基因表达谱特征

利用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技术研究脉红螺5个不同阶段的基因表达的时空动态变化趋势,并筛选发育阶段特异性表达基因,构建发育调控相关的重要功能基因网络,系统解析了调控脉红螺变态过程的相关分子机理。通过对差异基因的聚类热图分析和GO富集分析发现,在变态过程中发生显著改变的基因大部分与其生长、凋亡、神经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密切相关。对20条在变态前后显著改变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PCR实验,发现数字基因表达谱的数据与qPCR的分析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说明RNA-seq的数据较为真实可靠。

3、变态过程中蛋白组响应特征

利用iTRAQ技术,开展脉红螺变态前后差异蛋白组学研究,共鉴定到5312个蛋白。有1138个蛋白在幼虫变态过程发生差异表达,其中470个蛋白在变态后发生了显著上调,668个蛋白在变态后发生了显著下调。变态前后的差异蛋白富集在77个生物功能、27细胞组分和63分子功能相关的GO条目下;有7KEGG通路发生显著富集。这些差异蛋白主要影响细胞骨架和细胞粘附、摄食和消化、应激反应和免疫、以及特异的组织发育等生理活动

4、变态过程中代谢组响应特征

利用GC-MS技术,开展脉红螺变态前后差异代谢组学研究,共鉴定到263个代谢物。有53种代谢产物在幼虫变态过程发生差异表达,其中29种代谢产物在变态后发生了显著上调,24种代谢产物在变态后发生了显著下调。在29种变态后上调的代谢物中,喹啉-4-羧酸指示了变态后免疫系统的进一步成熟,阿那啶可能参与幼虫变态过程中NO和多巴胺的调控。在24种变态后下调的代谢产物中,麦芽三糖、葡萄糖-6-磷酸、纤维二糖和麦芽糖等储能物质发生了显著下调,反应了变态前后能量策略的不同。

5、变态过程中microRNA响应特征

利用Hi-seq技术,开展了脉红螺变态过程中的差异microRNA组学研究,共鉴定到195条差异表达显著的miRNA。对所有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了靶基因预测,并根据靶基因的注释结果进行了GOKEGG pathway富集分析,从而研究差异miRNA的潜在生物学作用。鉴定了变态过程中,调控“消化和吸收”、“细胞骨架和细胞粘附”和“细胞凋亡”等过程的miRNA,并进行了qPCR验证。

6、荧光实时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

脉红螺发育基因表达谱中筛选了13内参候选基因(EF-1αACTCOX1NDUFA7RLRL28GAPDHTUBBRS25RS8UBE2HH3)作为qPCR内参候选基因。利用BestKeeperNormFinderGeNorm等内参筛选程序,评估了其稳定性。在脉红螺组织特异性分析中,EF-1α是最稳定的内参基因,而RL5RL28可以作为第二备选内参基因。在脉红螺幼虫发育特异性分析中,RL28是最佳的内参基因候选,COX1RL5可以作为第二备选的内参基因。

7、变态过程中关键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首次克隆并获得了脉红螺变态信号转导路径中的关键基因(5-HT receptorNOS)的cDNA 全长,并进行了物种间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的构建。通过qPCR结果发现,5-HT receptorNOS的表达量均在变态后发生了显著下调。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揭示了5-HT receptor在脉红螺幼虫体内的早期发生规律,发现面盘器官上有以5-HT 为信号传导的三条主神经纤维和纤毛基部感受器所连接的复杂神经网络结构,提示其可能与变态密切相关。

语种中文
学科主题发育生物学 ; 水产生物学 ; 水域生态学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54426]  
专题海洋研究所_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宋浩. 脉红螺幼虫变态过程多组学解析及关键基因的调控作用[D].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8.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