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黄土丘陵区典型人工植被蒸腾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作者张涵丹
答辩日期2017-05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陈利顶 ; 卫伟
关键词植被类型 液流速率 Vegetation Types 气象因子 Flow Rate 土壤水分 Meteorological Factors 梯田 Soil Water Content 水量平衡 Terrace Water Balance
其他题名The transpir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factors of typical introduced vegetation in the loess hilly region
学位专业生态学
英文摘要黄土高原地区自大规模人工植被恢复措施实施以来,水土流失现状得到了有 效改善,但与此同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土壤干燥化和植被功能退化,甚至死亡。 在植被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实现植被耗水与土壤储水之间的动态平衡是实现生态 恢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研究以黄土区典型的人工植被——油松、侧柏、沙棘、 柠条为研究对象,采用热扩散探针法和热平衡法分别对乔木(油松和侧柏)和灌 木(沙棘和柠条)的液流速率进行长期动态监测,并配以 U30土壤水分监测系统 和气象站同步记录土壤水分数据和气象数据,同时定期监测植被的生理生态参数 (树高、胸径/基径、冠幅、叶面积指数、叶水势等)。本文基于长期的监测数据, 分别从液流速率的动态变化规律、液流速率的环境响应、土壤水分动态等方面对 各树种的蒸腾耗水特征进行分析,并且,对研究区广泛实施的坡改梯工程措施进 行了深入研究,探讨工程措施与植被耦合作用下的生态水文效应,定量评估现有 植被恢复措施影响下的水分收支状况,以期为生态恢复的树种选择、植被建设和 管理等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主要结果如下: (1)油松、侧柏、沙棘、柠条的液流速率均呈现规律性的昼夜变化,且具 有较为相似的干旱适应机制。当受到干旱胁迫时,各树种均通过气孔调节降低液 流速率来适应干旱环境,具体表现为:各树种液流速率达到峰值的时间均提前于 叶水势到达最低值的时间。 (2)气象因子对液流速率的影响随着时间尺度的增加而下降,并且影响液 流速率动态变化的主要气象因子具有树种差异性:在昼夜变化尺度上,影响油松 液流速率动态变化的气象因子依次为:太阳辐射>大气温度>水汽压亏缺>相对 湿度>风速;影响侧柏液流速率动态变化的气象因子依次为:太阳辐射>水汽压 亏缺>大气温度>风速>相对湿度;影响沙棘液流速率动态变化的气象因子依次 为:太阳辐射>相对温度>水汽压亏缺>大气温度>风速;影响柠条液流速率动 态变化的气象因子依次为:太阳辐射>大气温度>水汽压亏缺>风速>相对湿度。 在日尺度上,四种植被的液流速率与风速之间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影响油松液 流速率动态变化的气象因子依次为:太阳辐射>大气温度>相对湿度>水汽压亏 缺;影响侧柏液流速率动态变化的气象因子依次为:太阳辐射>水汽压亏缺>相 对湿度>大气温度;影响沙棘液流速率动态变化的气象因子依次为:太阳辐射> 水汽压亏缺>相对湿度>大气温度;影响柠条液流速率动态变化的气象因子依次 为:太阳辐射>大气温度>水汽压亏缺>相对湿度。在旬尺度上,四种植被与各 气象因子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3)四种植被的液流速率具有树种差异性:2014至 2016年油松、侧柏、沙 棘、柠条的日耗水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04~1.42 mm•d-1,0.75~0.92 mm•d-1, 0.70~0.79 mm•d-1,0.37~0.84 mm•d-1。生长季内油松的累积耗水量最高,其次为 侧柏、沙棘和柠条。在坡面尺度上,各样地的土壤水分状况均以水分亏缺为主, 且沙棘样地的土壤水分亏缺状况最为严重,自生长季初期至生长季末期土壤水分 衰减比例达 51.3%,其次为油松(22.89%)、侧柏(21.06%)和柠条(6.25%)。 (4)在梯田整地影响下,土壤水分的干旱胁迫状况得到有效改善。2014-2016 年,生长季内,梯田样地的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坡面样地高 43.90%、18.27%和 9.80%, 相对可提取水(REW)分别比坡面样地增加了 325%、58.3%和 37.5%。此外,梯 田整地对植被蒸腾耗水具有促进作用。2014-2016年梯田样地的油松日蒸腾量分 别比坡面油松高 9.26%、4.76%和 20.4%,各生长季内的累积耗水量亦相应增加 8.79%、4.54%和 19.31%,更利于进行水汽交换。相比于坡面样地,梯田样地的 油松植株生长状况更好,其树高、胸径、冠幅分别比坡面样地高 1.5%、12.0%和 63.5%,其中两样地的冠幅具有显著性差异(p < 0.05)。 (5)为进一步了解梯田对植被水分利用的影响及其与植被耦合作用下的水 文特征,选取了分别种植有侧柏和油松的两个梯田样地。结果表明:在现有植被 恢复措施影响下,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多以衰减为主,两样地土壤水分在 2015 年和 2016年的衰减比例分别为:-28.4%和-5.17%(侧柏),0.77%和-3.52%(油 松)。生长季内,两样地的蒸腾损失量均小于同期降雨量,其水分损失均以蒸发 损失为主。此外,受种植结构、植被生长状况和植被盖度的影响,侧柏样地的蒸 发损失量高于油松样地,分别为:227.11 mm和 127.24 mm(侧柏),169.48 mm 和 103.54 mm(油松)。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rcees.ac.cn/handle/311016/38745]  
专题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张涵丹. 黄土丘陵区典型人工植被蒸腾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7.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