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可重构轮手一体机器人的控制及群体构形研究
作者王明辉1,2
答辩日期2007-05-10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授予地点沈阳
导师马书根 ; 王越超
关键词可重构轮手一体机器人 模块化分布式控制系统 群体构形 模块状态向量 构形状态矩阵
学位名称博士
其他题名Control of a Reconfigurable Wheel-Manipulator Robot and Configuration of its Swarm
学位专业机械电子工程
英文摘要可重构机器人顺应从结构环境下定点作业向非结构环境下自主作业的发展要求,能够更好的应用到环境复杂、危险性高、人类无法进入的场合完成作业。可重构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拓展了机器人的应用空间,使其在星球探测、灾难救援、军事领域等方面均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因此,可重构和模块化机器人系统的研究成为机器人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是围绕“863”计划项目“可重构星球探测机器人的研究”展开的。立足于可重构和模块化中的关键技术,针对一种新型可重构轮手一体机器人的控制及其群体构形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模块化分布式控制系统、机器人群体体系结构、群体构形的表达和变换、构形重构优化和构形运动规划等。为了实现可重构轮手一体机器人的多关节机械臂、手爪、轮体的协调作业,实现控制的独立性、实时性,提出基于分布式控制器和CAN总线的模块化控制结构。以功能为划分依据,将控制系统分解成具有不同功能、由独立控制器执行的模块化子系统;采用分布式控制方法,使各子系统独立、同步地执行对应任务。在规划控制子系统和运算子系统中(即两个独立的控制器中)分别执行正向运动学运算和逆向运动学运算,实现轨迹规划的分布式计算。对不同控制结构和控制方法中的系统时序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表明模块化分布式控制结构和分布式计算方法在系统执行时间方面具有性能优势。通过仿真系统和功能样机实验对模块化分布式控制系统和分布式控制方法进行验证。针对可重构轮手一体机器人群体中存在单个机器人和构形两种运动单元的特点,提出具有动态层次结构、融合构形控制和协作控制的体系结构,具有层次动态化与控制功能模块化的特性。以控制目标为依据,将体系结构分为三层:群体控制层、构形控制层和模块控制层。根据群体系统中作为控制目标的运动单元的形式,动态地改变层次结构及其功能,实现构形控制、多机器人协作控制、机器人运动独立控制。针对可重构机器人重构目的,提出矢量构形概念,将构形研究内容扩展到不但包括构形的拓扑结构,也包含构形的运动趋势方向和组成构形的各模块的姿态方位及连接关系。针对现有构形表达方法对可重构轮手一体机器人这类独立操作型模块、模块间具有多关节连杆的可重构机器人构形表达的局限性,创新性地提出基于模块状态向量MSV(Module State Vector)和构形状态矩阵CSM(Configuration State Matrix)方法,实现该类可重构机器人构形的表达和变换。模块状态向量和构形状态矩阵中每个值都对应机器人模块或群体构形的某种状态信息,具有无冗余数据、所需存储空间较小等特点。并且这种方法支持变换运算和操作,根据变换规则和数学变换可以表达、触发模块的行为运动和构形的重构。根据重构对象的初始状态,将构形重构分成组合重构和变换重构两类。基于模块状态向量和构形状态矩阵,提出以工作负荷为优化目标的构形组合重构优化算法、以姿态方位工作负荷和连接工作负荷的组合为优化目标的变换重构优化算法,通过重构优化结果获得模块在构形重构中状态对应变换关系,作为构形重构规划的基础。针对构形重构中的模块状态变换,提出基于最小能耗的模块机械臂关节运动顺序规划方法,通过机械臂转动的能量损耗计算,选择能量功耗最低时的机械臂关节运动顺序作为规划结果。提出融合时序关系的行为树,采用改进深度优先搜索算法遍历行为树获得构形运动或重构的行为运动序列和时序关系;构建语义逻辑系统实现参数化的构形运动行为及其时序的描述。采用仿真计算和机器人仿真系统对机器人重构和运动的优化、规划方法进行演示和验证。
语种中文
产权排序1
公开日期2010-11-29
页码119页
分类号TP242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210.72.131.170//handle/173321/265]  
专题沈阳自动化研究所_机器人学研究室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王明辉. 可重构轮手一体机器人的控制及群体构形研究[D]. 沈阳.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2007.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