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近30a干旱区典型灌区盐渍化过程分析——以玛纳斯灌区为例
作者李夏
答辩日期2016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乔木
关键词土壤盐渍化 时空演变 3s技术 驱动力 改良分区 玛纳斯灌区
学位专业环境科学
英文摘要玛纳斯灌区为新疆典型的绿洲农业区,其干旱的气候条件导致土壤盐渍化现象突出,严重影响了农业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稳定。本文选择玛纳斯灌区为研究区(范围为玛纳斯县),利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灌区土壤盐分特征,运用“3S”(RS、GIS和GPS)技术以及动态度模型与转移矩阵定量研究土壤盐渍化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变化,同时分析了灌区土壤盐渍化的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进行分区,针对不同的区域特点提出相应的改良治理对策。研究成果为玛纳斯灌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土壤盐渍化的改良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参考。主要结论如下: 1. 玛纳斯灌区0~30 cm土层土壤盐分组成:阳离子以Na+、Ca2+为主,阴离子以Cl-、SO42-为主。不同盐分指标的空间变异性变化较大:总盐、Na+、Cl-和SO42-属强变异性,HCO3-、Ca2+、Mg2+和K+属于中等变异性,而pH变异程度最小,属于弱变异性。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SO42-与Na+、Ca2+、K+、Mg+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与Ca2+的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高达0.914;Cl-与K+、Na+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与Na+的相关系数达到0.912;HCO3-与其它盐分离子无显著相关性。 2. 玛纳斯灌区土壤盐渍化类型主要以硫酸盐和氯化物—硫酸盐为主,其中冲洪积扇地区以硫酸盐为主,干三角洲地带以及冲积平原以氯化物—硫酸盐为主。Kriging插值结果表明:洪冲积扇地区的含盐量最低,基本上属于非盐渍化土壤;冲积平原上部和东南部以及干三角洲地区以轻度盐渍化为主。通过半方差函数分析可以看出,总盐、Na+、K+、Ca2+和SO42-符合指数模型,Mg2+和HCO3-符合球状模型,Cl-符合高斯模型;除了Na+、Ca2+、Cl-外,盐分和其他离子表现出强烈的空间相关性,盐分离子的相关距离在3~374m之间,这是结构性因素作用的结果。 3. 近30a间,玛纳斯灌区非盐渍化耕地和轻度盐渍化耕地变化剧烈,面积呈不断增加态势;中度盐渍化耕地总体上面积减少,主要向轻度盐渍耕地和非盐渍化耕地转化;盐土面积持续减少,主要转化为轻度盐渍耕地和中度盐渍化耕地。通过转移矩阵还发现,研究期间耕地(非盐渍化耕地、盐渍化耕地)和盐土这两种类型转移量较大,成为主要的转换方式。 4. 玛纳斯灌区土壤盐渍化现象普遍,且表现出了很强的空间变异性,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上部、地势平缓低洼、扇缘溢出带地下水位高以及平原水库周边等地区。研究时间段内前13年间(1985~1998年)灌区内部和绿洲外围的土壤盐渍化类型均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中间时间段内(1998~2006年)灌区内部如西南和东南部土壤盐渍化类型变化较大,外围变化较小;最后8年(2006~2014年)灌区土壤盐渍化类型总体变化不大。 5. 玛纳斯灌区土壤盐渍化发生发展的驱动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如气候条件、土壤母质等是内因,促进了土壤盐渍化的发生,而人类进行的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利用、水库渠系渗漏、滴灌的影响以及不完善的排灌体系,是土壤盐渍化发展演变的外在因素。 6. 依据研究区土壤盐渍化的空间特征、积盐特点、地形地貌、地下水埋深、地下水矿化度,将玛纳斯灌区划分为5个改良区,针对不同的区域特点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良治理对策。
语种中文
学科主题环境科学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xjlas.org/handle/365004/14714]  
专题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_研究系统_荒漠环境研究室
作者单位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李夏. 近30a干旱区典型灌区盐渍化过程分析——以玛纳斯灌区为例[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6.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