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油橄榄引种开发区域变迁与现状及示范点研究
作者孙俊峰
答辩日期2018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苏春江
关键词文化地理学 油橄榄 引种开发 区域变迁
其他题名Regional Changes, Status, Trends And Demonstration Research On Int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lives
学位专业人文地理学
英文摘要论文研究了中国油橄榄引种开发区域变迁与现状,归纳了中国油橄榄引种开发的主要动力和阻力;比较了各主要种植区产业化和餐用开发科学研究态势,分析了各种植区的开发潜力;在此基础上以四川省种植区内的示范点,进行了适宜性分区、品种比较、育苗、栽培等研究;对油橄榄引种开发所伴随的文化传播及其特征也进行了探讨与展望。论文主要研究结论有:(1)中国油橄榄引种开发经历了较为明显的区域变迁,1964年以前的试验性引种地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的大城市,试验证明了油橄榄在中国能够正常生长;1964~1973年以广西为首的西南地区成为重点生产性引种区域,进行了苗木扦插、开花结实及病虫害防治的试验;1974~1980年油橄榄遍布中国南北方各省,油橄榄工作者开始形成其独立的使命与愿景;1981~1990年全国油橄榄种植数量下降,中西部省份则保留了一定的种植面积和苗木数量,甘肃陇南由于气候和土壤的高度适宜开始成为重点发展对象;1991~2000年除甘肃以外的其余各省进入发展低谷或衰退期,甘肃陇南则继续保持发展势头并获得国际组织的认可,开始制定油橄榄产品生产规范,同时适生区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并指导实践;2001年之后,油橄榄引种开发高度集中在甘肃陇南地区,但四川、云南、陕西、重庆、湖北等省也在适生区划分理论成果的指导下开始恢复并大力发展油橄榄种植加工,油橄榄产业开始在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2)从油橄榄引种开发区域变迁的驱动力来看,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自上而下的决策、管理及科学研究;二是自下而上的区域间和区域内自发的交流及与之相伴随的文化传播与技术扩散。1964年引种决策的制定,既非出自于民间自发的技术扩散与文化交流,也缺乏来自正常国际贸易和商品进口的刺激,而是出于冷战时期希望扩大自力更生能力的理想和国家领导人之间的政治访问成果。因此,油橄榄在中国的引种开发历程始终伴随着相对强大的国家意志和发展目标,在引种初期就通过国家力量的参与迅速完成了跨区域的全面布局,再通过区域间自发的文化扩散与技术交流对这种布局进行了调整和修正,进而在改革开放国策及科学研究的支撑下通过对进口橄榄油产品的部分替代,最终取得了油橄榄引种开发本土化和中国化的成果。这一历程是当代中国努力实现现代化艰苦奋斗历程的一段缩影,在科研人员中形成了一种崇高的使命感文化,对这种文化的传播与继承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油橄榄在其原产地的平民文化特征,成为了当代中国现代性主流文化的象征。(3)1964年之后的20余年中,国产油橄榄长期不能进入产业化开发阶段,其主要原因在于域外植物引种所需的社会动力较为缺乏,而面临的阻力却较为明显,因此油橄榄在各引入地的适应性虽然广泛,但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却较为有限,以至于其潜在的价值很容易被忽视乃至被否定。通过国家政策和科学研究的引导,油橄榄引种开发逐渐由引种初期在广大南方地区的“全面”推广发展转向了在主要适生区内的“重点”集中发展并在进口橄榄油产品的刺激下最终在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实现了产业化目标。截止2017年,全国2000余家油橄榄开发企业主要分布在甘肃、重庆、云南、四川、湖北5省,与油橄榄适生区的分布较为一致,反映了我国油橄榄产业集中在当地种植和加工的特点;大多数企业从事种植业务,从事橄榄油及相关产品经营的企业数量较少;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个人或家庭经营企业数量众多,跨区域的产业协作还有待形成;相关民营研究机构分布在主要种植区内,其非盈利性的职能主要集中在技术开发、技术推广、良种选育3个方面,在文化传播、行业自律等方面也有所涉及,但部分发展潜力较大的种植区还缺乏这类协作组织。(4)国内已形成甘肃兰州、甘肃陇南-四川广元、四川成都-绵阳、四川南充-重庆主城区、重庆东北、云南丽江-迪庆、云南楚雄、四川凉山、湖北十堰9个较为集中的油橄榄开发热点区域,油橄榄开发企业主要集中在上述9大区域内的陇南、十堰、绵阳、攀枝花和凉山、广元、达州、成都、丽江、迪庆、楚雄和重庆11地。陇南武都土地利用已接近其可开发极限;除陇南以外的各主要种植地按相对开发潜力(未开发面积/规划开发面积)排序为:凉山>绵阳>香格里拉>奉节>玉龙>利州>合川、永胜>十堰>金堂>文县>永仁;按绝对开发潜力(未开发土地面积)排序为:凉山>绵阳>奉节>玉龙>文县>武都>香格里拉>十堰>金堂>永仁>永胜>合川>利州>开江>青川>宕昌。(5)近5年来油橄榄的互联网用户关注度逐年上升,且互联网用户对橄榄油的关注度大大高于同一时期对油橄榄的关注度;对橄榄油的搜索请求大都来自于沿海省份特别是超大或特大城市,用户最为关心的是橄榄油的功效和作用,提示这些区域已经成为现实或潜在的橄榄油购买市场;对油橄榄的搜索请求主要源于一线城市及其周边地区以及西部的川、滇、渝、陇,其中陇南作为唯一的非特大城市位列前10名,反映了陇南作为中国最大的油橄榄产业基地,当地人对相关知识或信息的高度关注;成都互联网用户对橄榄油和油橄榄的关注度都位居前列,有望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成为油橄榄生产、消费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引擎,并有望与西安等城市一起成为中西部主要的油橄榄及其相关产品的消费市场。(6)油橄榄餐用开发是实现其全值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但国内餐用油橄榄开发整体上仍然处于由推广种植研究向农产品深加工及其产业化开发研究的转型阶段,宏观经济和政策方面的讨论较多,微观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在论文发表数量、被引频次、研究内容方面与国际主流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未来有必要在继续保持同西班牙、意大利等地中海国家交流的基础上,加强与英、丹、比、美、德、日等非地中海国家在课题选择和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方面的交流,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微观层面的社会-经济学研究,从而更高效的针对中国消费者需求特点进行产品创新,真正实现中国油橄榄油用餐用相结合的全面综合开发。(7)成都市金堂县境内油橄榄适宜区和次适宜区的土地面积较大,未来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适宜区主要分布在龙泉山以东的浅丘地带,包含赵家、淮口、白果、福兴、三溪、高板、平桥、云合等乡镇,有望成为当地油橄榄推广种植和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在龙泉山以西的清江、赵镇、三星也有次适宜区零星分布,但总面积小且受到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未来种植面积增加的潜力不大;通过品比试验筛选出以阿贝基纳为主,混栽皮肖利、皮瓜尔、莱星、小苹果、佛奥等品种的混搭组合;橄榄园内家禽圈养模式较放养模式对座果率的提高有潜在的积极影响;牧草套种对获得较为稳定的座果率有一定帮助,刈割强度对当年座果率没有显著性影响,但对年度变化有较为明显的影响;牧草种植对当年最终产量的影响不显著,但也未对油橄榄生产带来明显不利的影响,且有望在增加农户收入的同时,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语种中文
页码195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imde.ac.cn/handle/131551/24787]  
专题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_山区发展研究中心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孙俊峰. 油橄榄引种开发区域变迁与现状及示范点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8.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