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植物研究所  > 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究中心  > 学位论文
题名国产贝母属(百合科)的系统学研究
作者罗毅波
答辩日期1993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导师陈心启
关键词(狭义)百合科 贝母属 贝母组 多鳞片组 多花组 Sect.Peiilhum Sect.Theresia 分类 系统学 孢粉形态学 染色体 地理分布
其他题名A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genus Fritillaria L.(Liliaceae) in China
学位专业植物学
英文摘要作者通过实地调查,栽培观察,大量查阅标本,对国产贝母属(Fritillaria L.)的形态性状作了深入的分析,认为贝母属中植株大小,茎生叶先端卷曲与否,花的数目、花梗的长短、花被片颜色等性状易受生境的影响;而鳞茎所具鳞片的数目,植株最下一轮叶的形状及排列,花部蜜腺的形状,花柱柱头的分裂程度,雄蕊花丝在发育完后的长短,蒴果的形状等性状受生境的影响较小,但在栽培情况下,这些性状有时也会发生变化.此外,作者首次报道了部分国产贝母属种类的核型和花粉形态.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贝母属进行了系统整理,将正式发表的138个分类名称(包括80个种、52个变种、5个变型、1个栽培变型)归并成24种l变种,并对国产贝母组(Seclion Fritillaria)的种间关系作了初步探讨;同时,对该属的次级分类也作了修订.根据有关,F.karelinii花粉学和细胞学资料,以及邻近4个种的形态特征及分布特点,我们支持J.G..Baker(1874)的观点将该类群保留在贝母属内而不同意A.S.Lozin-Lozinskaya(1935),A.Takhtajan(1987)将其单立成属也不同意W.B.Turrill &J.R.Sealy(1980)将其并入贝母组(Sect.Fritillaria),而将该类群做为贝母属中的一个新组——砂贝母组(Sect.Rhinopetalum (Fish. ex Alex.) Y.B.Luo).并认为该组与贝母组关系较近.作者通过上述工作及查阅世界各地有关贝母属的文献,认为贝母属内最原始的类群是Sect. Fritillaria,而Sect.Petillium,Sect.Rhinopetalum和Sect.Theresia是演化水平中等的类群.Sect.Liliorhiza则是演化水平最高的一类.通过对该属组(Section)级及种级分布式样的分析,认为伊朗一土兰区不仅是组的多度中心,并且也是多样化中心;在种级水平上,地中海区是分布的多度中心,而种级多样化中心则在伊朗一土兰区;此外,在伊朗一土兰区还保留着一些较原始的类群,因而,该区可能是贝母属的起源中心,最后,作者对贝母属的起源时间、散布途径及现代分布格局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语种中文
页码121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ibcas.ac.cn/handle/2S10CLM1/13771]  
专题植物研究所_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究中心_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究中心_学位论文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罗毅波. 国产贝母属(百合科)的系统学研究[D].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1993.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