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中国区域发展报告:中部地区发展的基础、态势与战略方向
金凤君
2008-07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出版地北京
关键词区域发展 区域发展报告 发展报告 区域经济发展 2007年 中国中部 中部地区 发展基础 发展态势 发展战略方向
目录目录 序一 序二 观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资源环境基础 第一节 自然环境基本特征及区域分异规律 第二节 水土资源基本特征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自然环境变化趋势、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总体发展态势 第一节 中部地区的优势地位 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态势 第三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产业发展现状与战略方向 第一节 产业发展过程的简要回顾 第二节 “十五”期间中部各省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第三节 “十五”期间中部各省产业发展政策的实施效果 第四节 中部地区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 第五节 政策措施建议 参考文献 附表 第五章 农业发展的基础与战略方向 第一节 农业生产现状特点与问题 第二节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评估 第三节 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 农业发展功能定位与战略 第五节 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能源原材料工业发展态势与方向 第一节 能源工业发展态势与方向 第二节 原材料工业发展态势与方向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人口与城镇化发展 第一节 人口与城镇化发展特征及面临的问题 第二节 影响人口与城镇发展格局变化的因素分析 第三节 人口与城镇发展格局变化趋势 第四节 人口与城镇化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空间重组的战略方向 第一节 空间格局的现状特征 第二节 中心城市及其空间联系分析 第三节 空间重组的战略方向 第四节 促进中部地区空间结构调整的举措 参考文献 第九章 主要人口—产业集聚区 第一节 构建人口—产业集聚区的战略意义 第二节 主要人口—产业集聚区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集聚区的战略定位与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第十章 基础设施发展态势与战略方向 第一节 基础设施现状格局及特征 第二节 基础设施体系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基础设施发展态势 第四节 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方向 第五节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重大生态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环境污染与治理 第二节 水土流失与治理 第三节 长江中游湿地保护与管理 第四节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中文摘要一、加快中部地区发展符合我国宏观形势的变化
尽管中部地区并不存在所谓的“塌陷”问题,但加快中部地区发展对于我国整体发展而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这种意义不仅仅在于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而且还在于我国整体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过去30年我国的高速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全球化的明显特征之一就是资本的全球流动性。近年来,我国沿海一些地区由于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产业空间转移。在全球化趋势下,这些产业可能会向我国内陆进行空间转移,也可能发生国际转移。因而,加快中部地区的发展,有利于将产业转移尽可能地吸引到中部地区,并延伸到西部。从这个角度看,中部崛起不但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而且也具有恰当的时机。
二、中部地区内部复杂多样,需要差异化政策支持
中部地区不但自然基础条件复杂多样,而且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的区域差异巨大。中部地区的地理环境具有南北过渡性,地貌、气候、水土资源等的南北差异十分明显。再加上矿产资源和区位条件以及历史基础的影响,中部各省特别是南北之间的发展差异巨大。此外,中部地区在历史上从未以单一的经济区或政策区出现过,各省之间社会经济联系不是很密切。对外社会经济联系主要是东西向的,即沿海指向。因此,加快中部地区的发展,要特别注意其内部的多样性,采取具有统一基础但差异化的政策措施。
三、中部地区的比较优势突出,特别是能源和农产品生产
中部地区具有承东启西的战略区位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由于居于“中枢”的区位,无论是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战略还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实际上都是受惠者。中部地区的关键矿种和土地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拥有强大的基础产业,是我国能源和基础原材料产品生产的主要地区以及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从人均水平来看,中部地区作为全国能源基地和农产品基地的优势十分明显,但作为全国主要原材料基地的地位有所下降。2005年,中部地区人口占全国的27%,原煤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为42%,粮食和肉类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在30%左右,而主要原材料产品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基本上低于25%,基础原材料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不到20%。
四、近年来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但结构进一步偏重
近年来,中部各省在发展经济和利用自身优势方面制定了有效的政策,结构调整和主导产业培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地,山西基本上改变了只生产和输出原煤的状况;湖南、江西和安徽在利用临近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积极吸引沿海产业转移、发展地区优势产业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河南的大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以及能源、冶金工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湖北的汽车工业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总的来看,在本轮重工业化过程中,中部地区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增长速度快于其他部门,结构进一步偏重。能源工业在全国的地位有所上升,而原材料工业的地位略有下降。例如,“十五”期间,中部地区原煤产量和发电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增加了1.4和1.8个百分点,但主要原材料产品产量的增长速度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五、中部需要培育具有全国意义的都市经济区,带动空间结构调整
中部地区人口和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程度相对较低,具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一方面,京广铁路和长江沿线两大主轴线上只集中了中部地区人口的20%和GDP的30%;另一方面,几个中心城市旗鼓相当,还没有形成比较突出的经济核心。未来人口和产业将向武汉都市圈、中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长株潭城市群等大都市经济区集中。在人员、资金、信息、产品等流动越来越快的信息化时代,以“门户城市”为核心的大都市经济区是区域经济空间组织最有效的方式。我国在沿海地区正在形成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辽中南等具有全国意义的大都市经济区。加快中部的发展,需要在中部地区培育若干具有区域带动作用的都市经济区,特别是武汉、中原和长株潭等三个都市经济区,其中武汉要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大都市经济区。此外,安徽和江西的沿江城市要尽快融入长三角,赣南和湘南要尽快融人珠三角。
六、中部是我国基础设施网络的中枢,需要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中部地处我国中心地带,是我国基础设施网络的中枢,其基础设施是我国基础设施网络的核心组成部分,对全国基础设施网络的运转具有战略意义。虽然中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已颇具规模,并形成了一定的空间格局与体系,但相对于保障今后一个时期中部地区以及全国的快速发展而言,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综合运输网络尚不完善,交通干线运力日趋紧张等。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需要,也是全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加强这个“中枢”的需要。除了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和提高运力外,应重点加强人口一产业密集区和主要国土开发轴线的基础设施建设。
七、中部地区的环境问题总体上仍呈恶化趋势,急需加大治理力度
中部地区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十五”期间呈现日趋严重的趋势。污水与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增长,大气污染物不断增加,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频发,直接经济损失严重。各省“十五”规划中的环境污染治理目标多数未能完成,而且差距较大。另外,中部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也比较突出。虽然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有所减少,但近年来各省水土流失治理速度明显放慢,治理难度不断加大,危害仍旧存在。因此,中部崛起将面临着越来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急需加大治理力度。特别是中部地区多数优势产业是高能耗、高污染的部门,这些部门规模的扩大将给资源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重点问题与区域包括: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矿坑治理等;淮河流域土石山区的水土保持、水污染治理等;长江中游的水土保持、水环境治理、湿地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八、建设好沿江产业带对中部地区崛起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长江产业带是我国国土开发的一级轴线,也是中部发展的一级轴线。其发展将有利于打破省际界限,从而在城市结构与功能、规划与布局、模式与类型等方面实现相互呼应,共同发展。因而,建设好沿江产业带既是中部崛起的突破口,又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撑。应率先与长江三角洲对接,整合区域资源和经济优势,实施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构筑中部地区对外开放、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为协调沿江四省、加快沿江产业带建设,应尽快制定中部地区沿江产业带规划。
索取号28.29/193
资助信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3-SW-353)
ISBN978-7-100-05897-1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专著
版本第一版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4829]  
专题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专家文献库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_城市地理与城市发展研究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金凤君. 2007中国区域发展报告:中部地区发展的基础、态势与战略方向[M]. 第一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