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长江珍稀及特有鱼类保护生物学研究; Conservation biology of rare and endemic fis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作者高欣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07-07-10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授予地点水生生物研究所
导师刘焕章
关键词长江 珍稀特有鱼类 鱼类资源 保护生物学
其他题名Conservation biology of rare and endemic fis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中文摘要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鱼类资源极为丰富,共有鱼类约400余种(亚种),局限分布于上游江段的有267种(亚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种,二级保护动物2种,特有鱼类117种。然而,由于水利工程的兴建,例如,葛洲坝、三峡大坝以及金沙江的梯级开发等,长江流域的环境不断发生变化,造成生境片段化、鱼类洄游通道阻隔、产卵场被破坏、栖息地丧失等,对长江珍稀及特有鱼类资源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另外,由于缺乏严格和科学的管理,长江鱼类资源的过渡开发现象极为严重,尤其是特有鱼类资源不断减少,很多种类资源衰竭。如何保护长江珍稀特有鱼类资源已经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本课题组多年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利用种群生存力分析、单位补充量模型等方法对中华鲟、厚颌鲂、黑尾近红鲌等珍稀特有鱼类的保护生物学展开研究,并对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上游鱼类资源的变化进行分析,以期为制定和实施相应的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第一部分是利用VORTEX模型研究葛洲坝对中华鲟种群的影响以及保护措施的效果评价。模拟结果显示,(1)中华鲟种群大小和种群增长率在无葛洲坝和有葛洲坝影响下差异显著。由于葛洲坝修建,中华鲟种群资源衰退,种群大小下降到初始种群大小的16.8%(0.3%-90.4%),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近(16.5%)。说明葛洲坝阻隔中华鲟的繁殖洄游通道,导致自然产卵场丧失,是造成中华鲟种群资源下降的主要原因;(2)现有的保护措施不足以维持和恢复中华鲟种群资源,应提高人工繁殖技术,增大人工放流规模,加快全人工繁殖放流的研究,并在人工繁殖放流的同时,进行遗传多样性的监测;(3)产卵场容纳量的增加和早期存活率的提高能显著的改善中华鲟的生存状况,应尽快制定和实施有效的保护措施,例如,在保护现有产卵场的同时修建人工产卵场,增加中华鲟繁殖群体的自然繁殖规模;在繁殖季节控制食卵鱼对中华鲟卵的吞食;加强对中华鲟幼鱼的保护,禁止在幼鲟集群肥育期在河口等幼鲟聚集地使用有害的渔具。 第二部分是利用单位产量模型研究龙溪河黑尾近红鲌和厚颌鲂种群资源的开发状况以及探讨种群资源保护措施。研究结果显示,(1)龙溪河的黑尾近红鲌和厚颌鲂种群被过渡开发,现有的捕捞强度远超过种群可承受的水平(F25%,F40%和F0.1),在现有条件下,黑尾近红鲌和厚颌鲂的繁殖潜力比分别为6.96%和8.72%,都低于25%,很可能导致种群的补充群体数量减少,种群资源下降;(2)捕捞死亡系数和起捕年龄的变化对种群的影响十分显著,限制捕捞量和网目大小是控制过渡捕捞,保护鱼类资源的有效措施。 第三部分是通过渔获物调查研究三峡工程对长江上游鱼类资源的影响。(1)根据1997-2006年在长江上游宜宾、合江、木洞和宜昌江段的渔获物调查发现,尽管三峡蓄水未造成各江段日均单船产量发生明显变化,但是各江段特有鱼类资源量总体有下降的趋势,而南方鲇、鲤、长吻鮠等分布广泛、喜缓流或静水环境种类的优势度总体上升,在渔获物中所占比重在蓄水后显著提高。尤其是宜昌江段的变化最为显著:鲢、草鱼、长吻鮠、长鳍吻鮈和南方鲇等5种鱼类蓄水后丧失优势地位;由于幼鱼和卵过坝困难,圆口铜鱼和长鳍吻鮈两种特有鱼类优势度急剧下降;而由于资源被严重破坏,鲢和草鱼蓄水后没有在渔获物中出现。(2)2005年和2006年对库区万州和涪陵江段的渔获物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蓄水之后,库区江段由急流变为静水,尽管库区江段日均单船产量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但是渔获物组成变化显著。圆口铜鱼、铜鱼、长鳍吻鮈等喜欢急流的鱼类被迫向上游急流江段迁移,导致在渔获物中的比例逐渐减少,其地位逐渐被静水鱼类所替代。三峡大坝的修建和金沙江梯级开发破坏长江上游鱼类的产卵场、栖息地,改变鱼类群落结构,长江上游鱼类资源面临巨大威胁,应尽快采取相应措施保护上游鱼类资源,例如,开展人工繁殖放流,严格控制捕捞和建立鱼类保护区。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0-11-16
页码155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ihb.ac.cn/handle/342005/12090]  
专题水生生物研究所_中科院水生所知识产出(2009年前)_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高欣. 长江珍稀及特有鱼类保护生物学研究, Conservation biology of rare and endemic fishes of the Yangtze River[D]. 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2007.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