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白鱀豚基因组DNA文库构建及应用——兼论哺乳动物C值变异和进化的关系
作者杜波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06-07-10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授予地点水生生物研究所
导师王丁 ; 张先锋 ; 方盛国
关键词白鱀豚 基因组文库 细菌人工染色体 α乳白蛋白基因 图位克隆 基因组大小 C值 非编码DNA 进化复杂度 生物多样性
其他题名Baiji’s genomic DNA library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and the investigation on evolutionary correlation of mammalian C-value variation
中文摘要得益于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和其他模式生物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实施,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正面临一个快速发展的契机。相对于其他哺乳动物在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进展,鲸类动物在这方面的工作处于相对落后的局面。而鲸类动物是地球上体型变化最大、分布领域最广阔、在水生态系统食物链中位于顶级的一类哺乳动物,在进化上经历过独特的发展历程,因此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哺乳动物的遗传基础。开展鲸类基因组学研究将有助于揭示鲸类动物进化和适应的奥秘。本研究构建了白鱀豚Lipotes vexillifer的基因组文库,并对哺乳动物基因组进化进行了初步探讨。 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 以BAC载体pBeloBAC11为克隆系统,大肠杆菌DH10B为宿主菌,白鱀豚肺组织为基因组DNA来源,构建了白鱀豚的BAC基因组文库。 2) 对文库进行了鉴定。该文库共包含约有149,000个克隆,平均插入片段大小估计为83kb。 3) 用PCR的方法对文库进行了筛选。对白鱀豚的4个已知的核序列(α乳白蛋白基因,内光感受器类维生素A结合蛋白基因,短散布子Mago22座位侧翼区序列,和Mos (c-mos)基因的部分序列)进行筛选,分别得到了2,3,4,2个阳性克隆。结果显示,本研究构建的文库具有代表性。 4) 应用图位克隆技术得到了白鱀豚的α乳白蛋白全基因序列,证明本研究构建的基因组文库适合于白鱀豚的基因克隆。该基因全长1955bp,有4个外显子,通过和其他物种同源基因的比较发现这些外显子的大小、结构和序列具有高度保守性。 5) 应用CBCS法测定了一定量的BAC克隆的末端序列。从文库中随机挑选了20个BAC克隆,应用随机鸟枪法对BAC克隆的亚克隆直接测序,共得到了33条序列这些随机DNA序列将作为未来白鱀豚物理作图的路标。从而证明了本研究构建的白鱀豚基因组文库适合于从中筛选物理作图所需的随机DNA分子标记。 6) 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了白鱀豚和其他6种海洋哺乳动物,包括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白鲸Delphinapterus leucas、瓶鼻海豚Tursiops truncatus、加州海狮Zalophus californianus和斑海豹Phoca largha的C值。结果表明它们的C值分别为3.68pg,3.25pg,3.24pg,3.09pg,3.07pg,2.96pg和2.76pg;基因组大小分别为3.6×109bp,3.18×109bp, 3.18×109bp,3.02×109bp,3.00×109bp,2.88×109bp,2.68×109bp。 7) 应用本研究得到的7种海兽C值的数据,并结合目前已知的哺乳动物C值的数据,分析了哺乳动物C值变异和进化的关系。结果发现:哺乳动物的C值同其进化的结果(以生物多样性为代表)显著负相关,而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复杂度,以初始物种形成事件和辐射进化事件为代表)显著正相关。由于环境变化是进化过程中调整物种遗传物质的主要进化力,而非编码DNA的量有随环境变化不断增加的趋势,因此推测环境因子的稳定性可以对物种的基因组大小造成影响。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0-11-16
页码129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ihb.ac.cn/handle/342005/11966]  
专题水生生物研究所_中科院水生所知识产出(2009年前)_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杜波. 白鱀豚基因组DNA文库构建及应用——兼论哺乳动物C值变异和进化的关系[D]. 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2006.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